熱門關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wǎng)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人體穴位圖 > 保健按摩
    時間: 2012-05-10

    簡介:第一節(jié) 50種按摩手法的運用一、聰耳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術者站體后。
       2.操作
       (1)以兩拇指按蓋兩耳孔,令其深吸氣,閉口暫停呼氣。術者同時以兩中指迅速按壓鼻孔,稍停,隨即拇、中指迅速放開,同時深呼氣,反復3...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骨傷病診治方法一、傷 筋
       骨傷實際是筋骨的損傷。一般分為傷筋、傷骨,兩者彼此互相聯(lián)系。跌打損傷時,筋每首當其沖,所以受傷機會較多。即使在傷骨的病癥中,如骨折時,因筋附著于骨的表面,所以筋也是首先受損;關節(jié)脫位...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按摩對五官科疾病診治
       按摩對五官科疾病有一定效果,尤其對鼻炎、耳鳴、內耳性眩暈癥等效果明顯。下面舉例說明。
       1.慢性鼻炎
       (1)概述 受術者長期鼻塞流涕,鼻黏膜彌漫性充血,肥厚或萎縮,嗅覺減退。多因肺...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按摩對婦科病診治
       通過按摩可以預防和治療婦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由于婦女生理上有經(jīng)、孕、產(chǎn)、乳等特點,容易導致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崩漏、妊娠嘔吐、妊娠腹痛、妊娠腫脹、產(chǎn)后腹痛、產(chǎn)后身痛、缺乳、乳癰、帶下病...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對兒科病診治
       按摩可醫(yī)治多種常見小兒疾病,如小兒感冒、咳嗽、支氣管哮喘、小兒腹瀉、小兒遺尿、夜啼、小兒麻痹癥等。但也有禁忌癥,如傳染病、惡性貧血、開放性損傷等。在手法上,應與成人按摩有所區(qū)別。因小兒正...
    瀏覽全文 >>

    簡介:常見內、外、兒、婦、五官科病診治一、對內科病診治
       在古代,按摩已涉及內、外、兒、婦各科疾病。按摩不同于服藥和手術,它是以陰陽五行,臟腑經(jīng)絡,營、衛(wèi)、氣、血等中醫(yī)理論為基礎,對疾病進行辨證施治,用按摩手法作用...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常見急癥的診治一、急 癥
       凡是突然發(fā)病、意外損害、中毒或慢性病的急性發(fā)作等等,需要立刻采取緊急處置的病癥,稱為急癥。
       1.高熱 高熱是指多種致病原因導致人體體溫升高至39度以上。高熱常伴有心悸氣促、...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第一節(jié) 保健按摩術 一、表面撫摩法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人們健康的需要,以身體部位或作用而命名的各種保健按摩服務行業(yè)應運而生。如保健按摩術、發(fā)廊按摩術、美容按摩術、減肥按...
    瀏覽全文 >>

    簡介: 《按摩師教程》第十九章 腧穴學
    第一節(jié) 腧穴的分布
    ...
    瀏覽全文 >>

    簡介: 《按摩師教程》第十八章 經(jīng)絡學說
    第一節(jié) 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構成與分布 ...
    瀏覽全文 >>

    簡介:《按摩師教程》第十七章 按摩推拿法

    第一節(jié) 按摩手法原理 一、在振顫手法中力的運用
       在按摩的過程中,術者要長時間地運用手法,勢必消耗很大竺警量,所以,術考一定要合理運用手法,掌握用力原理,熟練手法,才能更好地發(fā)...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10種常見病的治療一、胸脅進傷
       1.概述 胸脅進傷是在一種不正確的姿勢下扛、抬、搬、舉重物,或呼吸不協(xié)調時扭轉軀干,傷及胸部的關節(jié)、軟組織而引起胸部呼吸受限制的損傷。俗稱岔氣。
       (1)臨床癥狀
       1)有...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按摩適應癥
       按摩的適應癥十分廣泛,包括骨傷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中的多種疾病。它不但適用于慢性疾病,對一些疾病的急性期也有較好療效。現(xiàn)常用按摩療法治療的疾病有:
       1.骨傷科疾病 如落枕、...
    瀏覽全文 >>

    簡介:《按摩師教程》第十四章 四診

    第一節(jié) 望診 一、一般觀察
       四診是中醫(yī)的診斷方法,主要是通過望、聞、問、切四個方面來觀察和了解病情的變化。運用從外測內、見證斷病、以常衡變的方法,將鹼查所見,進行分析歸納,以...
    瀏覽全文 >>

    簡介:《按摩師教程》第十三章 按摩遞質配方知識
    第一節(jié) 按摩遞質配方知識一、酊 劑
       按摩遞質劑型常用的有水劑、酊劑、粉劑、油劑、膏劑5種劑型。我國現(xiàn)有最早的醫(yī)藥著作《黃帝內經(jīng)》,已有湯、酒、丸、散、飲、...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按摩的作用原理按摩是通過手法作用于人體肌表,以調整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達到身體保健的方法。其作用原理與各種手法有密切關系,但總的說來,都是依據(jù)祖國醫(yī)學中的經(jīng)絡學說。經(jīng)絡貫通于人體的表面、上下、臟腑,是氣血運行...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現(xiàn)將全身常用的50個保健穴位的作用、位置、適應癥分別介紹如下。
       1.中府
       位置:位于前胸外上方,平第一肋間隙,距胸正中線6寸。
       作用:咳嗽氣喘,胸中煩悶,肩背痛,腹脹嘔逆。
       手法:點、按、揉、摩。 
     ...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按摩八法一、溫 法
       保健按摩能調整人體機能,消除疲勞,減輕因組織破損而帶來的疼痛,改善血液循環(huán)。要使按摩效果好,必須手法力度適當,并與刺激穴位準確結合起來。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有溫、補、通、瀉、汗、和、散、清八種...
    瀏覽全文 >>

    時間: 2012-05-10

    簡介:第一節(jié) 五臟六腑一、五 臟
       五臟六腑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臟腑學說的內容。屬于中醫(yī)基礎理論之一。在臨床醫(y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臟腑是人體內臟的總稱。其內容包括五臟與六腑,此外還有奇恒之府。
       五臟六腑、奇...
    瀏覽全文 >>

    簡介:第一節(jié) 神經(jīng)系統(tǒng)知識一、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如圖10一1)    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指分布在心肌、平滑肌和腺體等的傳出神經(jīng)。
    這些神經(jīng)與腦神經(jīng)和...
    瀏覽全文 >>

    簡介:《按摩師教程》第九章 按摩概論
    第一節(jié) 按摩發(fā)展簡史一、先秦時期
      按摩作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部分,是經(jīng)過古代勞動人民不斷總結和發(fā)展起來的,將來按摩還會繼續(xù)發(fā)展和推廣。作為一名按摩師應對按摩發(fā)展史有所了解,以...
    瀏覽全文 >>

    簡介:第一節(jié) 運用15種基本解法解除5種常見身體不適癥一、運動疲勞
       運動疲勞多發(fā)于運動后幾小時至1~2天。表現(xiàn)為全身肌肉酸痛,僵硬無力,工作能力下降,個別人還會出現(xiàn)肌肉痙攣,俗稱“抽筋”。
       運動疲勞的按...
    瀏覽全文 >>

    簡介:《按摩師教程》第七章 按摩的基本技能第一節(jié) 望診的初步知識一、望 神
       望診是根據(jù)病人的神、色、形、態(tài)及其它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質的變化來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祖國醫(yī)學從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逐漸認識到人...
    瀏覽全文 >>

    簡介:第一節(jié) 按摩用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按摩用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1.按摩單 每張床有兩塊按摩單,一塊鋪在床上,尺寸為2.2米×1.2米,一塊蓋在受術者身上,尺寸為2米×1米。應避免按摩單與受術者皮膚直接接觸。按...
    瀏覽全文 >>

    簡介:第一節(jié) 常見軟組織損傷檢查與診斷一、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是指人體的肌肉、筋膜、肌腱、韌帶、腱鞘、滑囊、血管、神經(jīng)等組織。這些組織受到外來暴力的突然打擊、牽拉、扭轉、重力壓迫等,造成的損傷即為軟組織損傷...
    瀏覽全文 >>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lián)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wǎng)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08 - 2015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