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時作咳,為食積咳嗽的一種常見證候,多發(fā)生于小兒。其病多由飲食不節(jié)或脾虛,食積不化,胃失和降,火氣上逆沖肺所致。證候特點以咳有定時,多在五更時作咳,胃部、臍部拒按為特征。
治宦消食去積為主,兼清理肺氣。代表方劑為:
1.加味大承氣湯:大承氣湯加陳皮、柴胡、杏仁。主治小兒停食,后半夜(多在五更)出現(xiàn)咳嗽氣短,汗出,臍腹拒按者。
2.加味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加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炒梔子、寸冬。主治食積咳嗽兼肝氣郁滯,寒熱,口苦,嘔吐者。
3.保和丸加減:主治積食停滯,胸脘痞滿而咳不止者。
4.平胃散加減:主治積食不去,脘腹脹滿,濕阻中州而咳者。
附案:
靳某,男,8歲。門診號:27693。
1960年4月5日初診:近1周來,每于后半夜咳嗽頻作,咳有定時,多在五更時分,同時兼有氣短,汗出,臍腹硬滿拒按,大便干結(jié),舌苔黃燥,脈弦滑而微數(shù)。診為食滯腸胃,化火上沖于肺的大承氣湯證。治宜通里攻下,釜底抽薪,兼以清理肺氣。處方:
枳實3克厚樸3克 大黃2.5克元明粉1.5克(沖服) 陳皮4.5克柴胡2.5克杏仁3克
1劑,水煎服。囑咐患者,服第一煎后,會出現(xiàn)肚子擰痛,大便稀,日行1~2次,此為正常反應(yīng),應(yīng)以流食調(diào)養(yǎng)。第二煎后,腑氣大通,自覺上下通氣,身輕氣爽,次日五更及以后咳嗽再未發(fā)作。
按:此例患者,系因飲食不節(jié),食滯不化,脾胃失運,故脘腹脹滿,臍腹拒按,食積既久,化熱上沖于肺,肺失清降,以致咳嗽氣短,大便干結(jié),舌苔黃燥,脈滑而數(shù),結(jié)合腹?jié)M、拒按等癥,大承氣湯證的“痞”、“滿”、“燥”、“實”、“堅”特征兼而備之。故急用大承氣湯通腑攻下,釜底抽薪,以治食積咳嗽之本,加陳皮理氣化痰,杏仁止咳平喘,柴胡清降肺熱,共成通腑泄熱、清肺化痰止咳之神效。
臨床常遇咳嗽而喜臥一側(cè),翻身則咳益甚,或咳逆倚息不得臥,坐則咳輕,臥則咳重的病證。李老認(rèn)為這都是瘀血咳嗽的典型證候,究其原因,多系發(fā)生在咳血已愈或未愈之時,由于咳血期間瘀血(離經(jīng)之血)阻礙氣管,影響了正常的呼吸所致。
治法宜以去瘀血為主,分別病勢之輕重,適當(dāng)?shù)嘏浜铣?、逐水、降逆氣之藥,再根?jù)瘀血存在身體部位左右之不同,分別佐以不同的藥物治之。
常用方劑:
1.血府逐瘀湯加減:癥見瘀血咳逆,倚息不得臥者,加葶藶子、蘇子;瘀咳側(cè)臥一邊,翻身則咳益甚者,加杏仁、五味子;側(cè)臥左邊者,以左邊有瘀血,故能左臥不能右臥也,宜加青皮、鱉甲、莪術(shù)以去左邊之瘀血;側(cè)臥右邊者,以右邊有瘀血,故能右臥不能左臥也,宜加郁金、桑皮、姜黃以去右邊之瘀血。
2.代抵當(dāng)丸加茯苓半夏:治瘀咳之重證者。其倚息不得臥或側(cè)臥一邊者,可參照上方加減法治之。
陰虛咳嗽多因久咳不愈,肺津耗傷,或腎陰素虛,復(fù)感風(fēng)寒,傷風(fēng)雖愈,咳久不止者。其癥可見嗆咳,無痰或咯痰不利,身體贏瘦,形容憔悴,口干,喉干,虛煩不眠,便燥溺赤,甚則骨蒸盜汗,顴紅,消渴,強中,舌紅少苔,脈細(xì)而數(shù)。
凡大熱之證,服清涼之藥而不效者,即是陰虛。古人所謂“寒之不寒是無水也”??醋C還需結(jié)合具體癥狀,特別是燥咳無痰或咯痰不利,以及喉干便燥,舌紅,脈細(xì)數(shù)等,不難辨識。治療上除滋陰潤肺或清肺外,尤當(dāng)注意外邪的已凈或未凈,他臟的陰虛,及氣、血、精等的虧虛情況。外邪未凈者,滋陰劑中當(dāng)酌加散邪之品;外邪已凈者,應(yīng)分別肺腎陰虛之主次,以滋補其陰;有熱者,兼清其熱;氣虛者,兼補其氣;血虛者,兼益其血;脾虛者,兼補其脾;精虛者,兼益其精。如張景岳所言:“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陰得陽助而泉源不竭。”陰陽是互根的,不能只強調(diào)一而。必須將其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
常用方劑:
1.清金丸:主治肺陰虛咳嗽,或多痰,或無痰干咳,或痰紅,或純紅等。
2.加減清金膏:主治陰虛內(nèi)熱,咳嗽痰血,兼脾胃虛弱,食少泄多等。
3.噙化丸:治陰虛火嗽及傷風(fēng)外邪已解,久不愈者。
4.瓊玉膏:主治陰虛兼氣虛,虛勞干咳者。
5.麥味地黃丸:治肺腎陰虛咳嗽,黃昏時咳嗽發(fā)作者。
6.河車大造丸:主治陰虛,虛勞精血大虧,虛火旺盛,咳嗽發(fā)熱者。
7.增液湯:主治肺陰虛津虧之干咳者。
8.加減復(fù)脈湯:主治溫病后期,邪熱久留不去,陰液虧虛,干咳無痰者。
附案:
案一周某,男,62歲。門診號:38297。
1961年3月20日初診:音啞、咽干、咳嗽、食欲不振1年余。近來自覺喉中有異物,舌質(zhì)紅,無苔,脈細(xì)數(shù)。西醫(yī)診斷為喉頭癌。此為陰虛咳嗽。治宜育陰生津,止咳散結(jié)。方用增液湯加味:
桑皮7.5克杏仁9克川貝母6克 元參7.5克桔梗4.5克射干6克胖大海3枚麥冬6克生地9克白芍9克雞內(nèi)金6克
2劑,水煎服。
二診:服上方后,飲食增加,咽干、咳嗽均明顯減輕。上方去杏仁,2劑,水煎服。
患者經(jīng)上方隨證加減治療月余,諸癥大減,咽喉癥狀消失,后于某醫(yī)院復(fù)查,喉部組織正常。仍按上方加減,以鞏固療效。隨訪2年未發(fā)病,以后中斷聯(lián)系。
按:本例患者之病屬典型的陰虛久咳證,長期陰虛,陰虧液耗,瘀熱內(nèi)燥,郁結(jié)咽喉,故咽干,音啞,喉中如有異物,干咳不止。故治宜育陰生滓,化痰散結(jié)。
案二 陳某,男,34歲。門診號:57142。
1962年1 1月14日初診:近日來咳嗽不止,干咳無痰,咽干,咽痛,口干燥,苔薄白,脈數(shù)。此為陰虛肺燥。治宜滋陰潤肺生津。方用加減復(fù)脈湯:
生白芍7.5克黑芝麻7.5克熟地9克阿膠4.5克(烊化) 生龍骨9克 生牡蠣9克 茯神7.5克 麥冬6克桔梗4.5克炙甘草6克2劑,水煎服。2劑而咳止,又續(xù)服3劑而愈。
按:本案屬于陰虛燥咳。取《溫病條辨》加減復(fù)脈湯之地黃、阿膠、白芍、麥冬以滋陰養(yǎng)血潤燥,去火麻仁,加龍骨、牡蠣、茯神以育陰潛陽,斂汗安神,桔梗以利咽,黑芝麻補肝腎而潤五臟以助滋陰潤燥之力。諸藥合用自能滋陰而潛陽,潤燥而止咳。 濕痰致咳尤多見 二陳底方巧化裁 二陳湯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由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四味組成。原書中記載主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等。對此方證,吳崑《醫(yī)方考?痰門》有一段精辟論述:“濕痰者,痰之源生于濕也。水飲入胃,無非濕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間,中下二焦之氣熏蒸稠粘,稀則日飲,稠則日痰,痰生于濕,故日痰濕也。是方也,半夏辛熱能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濕去是痰無由以生,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陳皮辛溫能利氣,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則土足以利濕,利氣則痰無能留滯,益脾治其本,利氣治其標(biāo)也。”濕痰之證,多由脾失健運,濕邪凝聚,氣機阻滯,郁積而成,故曰脾為生痰之源。二陳湯為治濕痰之祖方,倍受歷代醫(yī)家之推崇,如《醫(yī)方集解》言:“治痰通用二陳。”李老對此方亦情有獨鐘,常將二陳湯作為治療濕痰、寒痰、痰飲、痰涎諸證之底方。凡疑難雜癥有濕痰見癥者,多以此方為主,隨證加減化裁以應(yīng)對復(fù)雜證候而每獲佳效。李老認(rèn)為,咳嗽一癥,臨床上以濕痰所致者十分常見,究其原因,正如前賢所言:“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濕生于脾,藏于肺,痰濕犯肺,故出現(xiàn)咳嗽痰多之癥。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