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見到一位剛剛工作半年多的小伙兒,問他工資怎么樣,他說每個月所有加一起有四千多。按說在濟南這樣一個消費水平不算高的城市里,這些錢足夠他一個人生活了。不過小伙兒告訴我,有時候還得問家里要錢,“同學們陸陸續(xù)續(xù)結婚,得隨份子,一個月來那么三、四個,工資就花得差不多了,還要交房租水電伙食費,有時候就得問父母要。”看來現(xiàn)在年輕人不僅有房子、車子的壓力,還有這人情呢。奇趣動物,未解之謎,靈異恐怖,考古發(fā)現(xiàn),歷史真相,奇人奇事
中國確乎是一個人情社會,而人情最主要的體現(xiàn)就在于禮尚往來,最后則落腳在這“隨份子”上。我們曾看到西南某市的消息說同學在微信上發(fā)喜帖,等大家把份子錢轉過去后,卻發(fā)現(xiàn)同學收錢后把自己列入了黑名單。收錢的同學有點兒像貔貅,屬于“只進不出”的主兒;過幾天又有報道說,東北的同學結婚了,無錫的同學包了一張“新婚快樂!手頭有點兒緊,紅包先欠著,等哥們發(fā)達了,補你一個大的”的“欠條”,等到無錫同學結婚時,東北的同學欣然前往,只是其作為“回禮”的紅包,既有無錫同學手書的原“欠條”,又有一張“抵消了”的白條,還真是“禮尚往來”呢。在網(wǎng)上搜搜隨份子的事,奇葩的還真不少,花樣迭出。
隨份子的事無分貴賤,每個人都會遇到,誰還沒有個親戚朋友呢。這種無需約定卻早已成俗的禮尚往來之舉,在一個旁觀者看來,卻有其特殊的社會功能,只是我們身在其中,反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曾在《中國人的素質》一書中,將中國人的國民性寫得比較不堪的美國傳教士明恩溥,還有一本流傳甚廣的書,就是《中國鄉(xiāng)村生活》。明恩溥于1872年來華,在魯西北傳教30年,社會學家李景漢說他在演講的時候,帶有明顯的山東口音,可見他對中國農村生活的熟悉。當他觀察中國人的時候,帶著異域人獨特的驚奇的眼光,尋找并揭示維系著中國人鄉(xiāng)村生活秩序的各種紐帶和習俗。比如在“鄉(xiāng)村婚禮和葬禮”一節(jié)中,就有他對份子錢功能的解讀。
明恩溥認為中國人和其他民族一樣,也希望使婚禮成為一個喜慶場合,所以婚禮最常見的婉轉的提法就是“喜事”,而喜慶的最高形式在中國則表現(xiàn)為吃。“如果中國人把某一事物變成了一門精確的科學的話,那就是吃。表達真摯友情的最好方式就是請一個人吃上一頓。”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條件雖不寬裕,在婚禮中吃的開銷卻必不可少,而從吃的數(shù)量和頻率來看,這類花費都會使哪怕是殷實的家庭也不得不叫窮。在這種壓力下,中國人很早以前就發(fā)明了“份子”,人們正是借助“份子”,才得以擺脫婚禮筵席的經(jīng)濟負擔。“份子”有時是以實物形式捐出,但流行的做法是交錢,其數(shù)額依據(jù)每個人都準確領會了的標準而確立。
婚禮上都有專門的財務委員會,在我們山西老家叫“禮房”,收管和登記客人捐來的錢款,“因為每個人都處在一個雙重位置上,今天他是受贈者,而明天當對方家里有紅白喜事時,他要回贈同樣多的錢物,那時他又成了捐贈者。”每個人送禮的數(shù)量,視兩家關系的親疏而定,特別是要看以前在同樣的場合下收到對方多少禮物而定。若誰家漠視這種還禮的數(shù)量要與收禮的數(shù)量相當這種不成文的“法則”,會被認為是對禮儀的嚴重冒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禮”的數(shù)量其實還要考慮到社會變遷和物價上漲等因素。
明恩溥的犀利之處,就在于他還觀察到出席婚禮的幾乎每位女賓,“必定會帶來一個或幾個胃口極好的孩子,這些孩子從宴會開始直到結束一直專注于埋頭吃喝,他們的肚子就好像是個無底洞。”孩子們不用出禮錢,卻會大幅度增加宴會的開銷??吹竭@里,今天的人也會不禁莞爾,有時候聽到人們說“把禮錢吃回來了”,就是這個意思。
在明恩溥的眼里,中國人表現(xiàn)喜慶的最高形式,是請大家“吃一頓”,是“獨樂樂與眾樂樂”的結合;而“隨份子”則是“一家的事大家辦”的互助的體現(xiàn)。正是這種隨份子的禮尚往來,將鄉(xiāng)土社會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和睦和諧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隨份子正是中國人解決一時困窘的智慧的體現(xiàn)。
這樣一種根植于心的生活習俗,即便在21世紀的今天也不易消弭。只是如今的隨份子有些變味兒。在一些村鎮(zhèn)或縣城,人們“辦事”上癮,兒娶女嫁辦酒席自不必說,子孫的滿月禮、周歲禮、十三歲生日禮;中年人逢四十、五十、六十等整壽的壽禮、老人的喪禮等,弄個名頭就廣撒請?zhí)?,即便只有一面之緣,都?ldquo;敬請光臨”,將紅白事變成了斂財手段。更惡劣的是一些小有職權的領導干部,將收“份子”錢變成納賄的隱蔽手法,因為這種禮是有去無回、不尚往來的,而今之所以成為反腐的一個陣地,也自有其道理在。
其實,如果真能讓習俗的歸習俗,人們生活在一個互助的、有人情味兒的社會里,即便在嚴寒的冬季也會感覺溫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