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是灼燒的意思。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jīng)絡(luò)的傳導(dǎo),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艾灸后人體會產(chǎn)生一種溫和的灼熱感覺,這種溫?zé)岽碳?,不僅能使皮膚充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而且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可起到溫通經(jīng)絡(luò),暢流氣血,調(diào)和臟腑的作用。
之所以用艾來施行熏灸,是因為艾藥性溫?zé)?,具有溫通?jīng)絡(luò),祛散寒邪的功能;艾的氣味芳香,有開毛竅、透達肌膚的功能,所以用艾來熏灸,有較強的溫經(jīng)散寒、通絡(luò)活血的功效,而且艾易于燃燒,熱力均勻,又不容易落下火星,是比較理想的熏灸原料。
艾炷灸法
施灸時所燃燒的用艾絨制成的圓錐形小體稱為艾炷。分大、中、小三種。大者高1厘米,炷底直徑0.8厘米,重約0.1克;中者為大炷之半,如棗核大;小者如麥粒。燃燒一炷即為一壯。臨床應(yīng)用炷的大小,壯的多少,隨病癥、施灸部位不同而異,少者1~3壯,多者可達數(shù)百壯。一般陽寒虛弱之癥宜多灸,體壯者宜少灸;肌肉豐滿深厚處宜大炷,淺薄之處宜小炷。
艾炷法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
1.直接灸:又稱著膚灸、明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面施灸的一種方法,為防止艾炷傾倒,可事先在皮膚上涂一點蒜汁、粥湯、清水或酒精。直接灸法又分為瘢痕灸、無瘢灸、騎竹馬灸法、三角灸四種。
2.間接灸:又稱隔物灸、間隔灸。即利用其他藥物將艾炷和穴道隔開施灸的一種方法。這樣既可避免灸傷皮膚而致化膿,也可以借間隔物的藥力和艾的特性發(fā)揮協(xié)調(diào)作用,從而取得更大的治療效果。該法種類很多,被廣泛應(yīng)用于內(nèi)、外、婦、兒、皮膚、五官等科疾病的治療中,有著較好的療效。
3.禁忌證:因施灸時疼痛較劇,灸后化膿并留有瘢痕,故對一般體質(zhì)衰弱者及老年人、小兒應(yīng)慎用;對急性熱病、長期消耗性疾病的重癥患者,如吐血過多的肺癆癥和內(nèi)臟實質(zhì)病癥,均不能施瘢痕灸治療。此外,如眼、心肝附近及睪丸、陰部均列為禁灸區(qū)。醉酒之后、大勞、大饑、大飽之時暫不宜施灸。霧、雪、雷、雨之日也不宜施灸。急癥例外。
艾卷灸法
又稱艾條灸法。是用紙包裹艾絨(或加藥物)卷成圓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燒,在穴位或患處施灸的一種治療方法。在艾絨內(nèi)加進藥物,再用紙卷成條狀施灸,名為“雷火神針”或“太乙神針”。由于該法操作簡便,療效良好,無痛苦及副作用,廣為患者所接受,所以一直被臨床廣泛采用,隨著臨床應(yīng)用研究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本灸法已演變?yōu)榧儼瑮l灸法、藥物艾條灸法、隔藥灸法和無煙艾條灸法四種。
1.純艾條灸法:即用純艾絨制成艾條而施灸的一種方法。依其操作方法,應(yīng)用范圍的不同又分為溫盒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種。
①溫盒灸:將灸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約距0.5寸左右進行熏烤,使局部有溫度熱感而無灼痛,一般每處灸3~5分鐘,至皮膚稍起紅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知覺減弱的患者和小兒,醫(y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cè),以通過醫(yī)生手指的知覺來測患者局部受熱程度,而隨時調(diào)節(jié)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本法適用于灸療各種病癥。
②回旋灸:又稱熨熱灸法。將點燃的艾卷接近灸的部位平行往復(fù)回旋熏灸(距皮膚約3厘米)。一般可灸20~30分鐘。適用于風(fēng)濕痹痛、神經(jīng)性麻痹及廣泛性皮膚病等。
③雀啄灸:艾條燃著的一端,與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移動,一般灸5分鐘左右。多用于治療小兒疾病或急救暈厥等。此法熱感較強,注意防止燒傷皮膚。
2.藥物艾條灸法:即用藥物艾條點燃后,墊上紙或布,趁熱按到穴位上,使熱傳導(dǎo)透達深部的一種灸療方法。常用以下幾種:
(1)雷火神針又稱雷火針,本屬于灸法,為何稱為“針”,是因為它的操作方式,很像針法實按在穴位上的緣故。操作方法如下:將所選藥物研成細末,和勻。以桑皮紙1張,寬約30厘米見方,攤平,先取艾絨24克,均勻攤在紙上,次取藥末6克,均勻摻在艾絨里,然后卷緊如爆竹狀,外用雞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紙一層,兩頭留空紙3厘米許,捻緊即成藥物艾條。施灸時先選穴定位,將艾條點燃一端。另一種方法是在所灸的穴位上,覆蓋10層棉紙或5~7層棉面,再將艾火隔著紙或面緊緊按在穴位上,留按1~2秒即可,若艾火熄滅,可重新點燃另一端,以七層棉紙包裹,緊按在穴位上,如覺得太燙,可將艾條略微提起,待熱減再灸。如火熄、冷卻,則重新點燃灸之。每穴可按5~7次。適應(yīng)于:風(fēng)寒濕痹、痿證、腹痛、泄瀉、閃挫腫痛等。
常用藥物艾條處方:艾絨60克,乳香9克,沉香9克,木香9克,羌活9克,茵陳9克,干姜9克,麝香少許。
(2)太乙神針又稱“太乙針”,與雷火針無實質(zhì)區(qū)別,是雷火針的進一步發(fā)展。其艾條制法,操作方法與“雷火針”相同。
(3)神燈照灸法藥物組成:將雄黃6克,朱砂6克,血竭6克,沒藥6克,麝香1.5克,研細為末。每次取藥1克,桑皮紙裹之。做成條狀,長約20厘米,以麻油浸透備用。用時點燃。使其距患部3厘米許,徐徐烘之,以皮膚烘熱為度。適用于外科瘡瘍,有消腫、潰堅、止痛的作用。
(4)百發(fā)神針藥物組成:乳香、沒藥、生川附子、血竭、川烏、草烏、檀得末、大貝母、麝香各9克,母丁香49粒,艾絨30克,其艾條制法,操作方法與“雷火針”相同。臨床上主要用于偏正頭痛、漏肩風(fēng)、鶴膝風(fēng)、半身不遂、痞塊、腰痛、疝氣、癰疽等癥。
(5)消癖神火針藥物組成:蜈蚣1條,五靈脂、雄黃、乳香、沒藥、阿魏、三棱、木鱉、文術(shù)、甘草、皮硝各3克,鬧羊花、硫磺、穿山甲、牙皂各6克,麝香9克,甘遂1.5克,艾絨60克。藥條制法、操作方法與“雷火針”相同。主治偏食消瘦、積聚痞塊等。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