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進行冬季養(yǎng)生艾灸
由于艾炷灸特別是懸灸的易于操作性和大眾的普遍接受性,我推薦大家盡量選用艾炷灸特別是懸灸,懸灸時可直接手持艾卷在穴位上進行持續(xù)艾灸或雀啄樣艾灸,也可選用合適的艾灸架、艾灸筒或艾灸盒進行艾灸,另外盡量選用無煙艾灸卷,這樣會有利于現(xiàn)代家庭室內操作。
在進行艾炷灸前,將艾絨做成一定形狀之小團,稱為艾炷,艾炷燃燒一枚,稱為一壯。艾炷之形狀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異。如用于直接灸,必須用極細之艾絨,一般如麥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緊不松之圓錐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用于間接灸法,可以用較粗之艾絨,做成蠶豆大或黃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藥餅上點燃。每次灸之壯數(shù)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補瀉、穴位、有無受灸經(jīng)驗,是否要求化膿及氣候等等條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體壯、新病、病重病急、實熱疼痛、病在臟腑者,用瀉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經(jīng)驗、化膿灸、氣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婦女、兒童、年老體弱、久病、病輕病緩、虛寒麻木、病在四肢頭項者,用補法;穴位在頭項、手足末梢、無受灸經(jīng)驗、非化膿灸者或在天氣炎熱時,艾炷宜少宜小。
一般每穴灸一次少則3-7壯,多則可灸數(shù)十壯、數(shù)百壯。至于施灸的時間長短原則是:灸從久,必須長期施行方能見功,這是指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間隔一日灸一次,或間隔兩日灸一次,可連續(xù)灸治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 如果用于健身灸,則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終生使用,效果更好。 如果是急性病、偶發(fā)病,有時只灸一、二次,就結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時間和次數(shù)。 如果是慢性病、頑固性疾病,間日或間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全面考慮,這樣和用藥的分量一樣,無太過不及之弊。
《醫(yī)學入門》上說:“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這是說:頭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處,多灸不妨。在臨床上,凡肌肉偏薄之處,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動關節(jié)、皮膚皺紋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處,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長灸無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至于灸的程度,施灸后應自覺溫熱舒暢,直達深部,經(jīng)久不消,停灸多時,尚有余溫,才算到家。切不可隨便灸灸,無甚感覺便認為艾灸不過如此,便作放棄打算。前人有成熟的經(jīng)驗。如《醫(yī)宗金鑒》上說:“皮不痛者毒淺,灸至知痛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這是指外科灸療癰瘡毒而言。更具體地說:“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壯數(shù)宜少。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五壯。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shù)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灸法既是一種溫熱刺激,就必須達到一定的溫熱程度,決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煙薰烤,表熱里不熱,就算是灸法,結果達不到治療的目的,還誤以為灸法無效,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白吃苦頭)。古人多主張用直接灸,如《針灸資生經(jīng)》上說:“下經(jīng)云:凡著艾得灸瘡發(fā),所患即差,不得瘡發(fā),其病不愈。”這是說每灸必須化膿,病才能痊愈。現(xiàn)在我們除有意識地使用化膿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燒傷太重,成為灸瘡,只要長期施灸,也同樣有效。
總之,一般說直接灸之艾炷,以麥粒大小為適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壯,小兒灸三、五壯,每次取三、五、七穴為標準。臨床上可適當伸縮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壯數(shù)。如用于外科,灸闌尾炎或疔癰初發(fā)時,可在合谷、手三里、闌尾等穴,每次灸百壯左右,一日灸二、三次,會使炎癥消散,促使其化膿,收到意外的效果。做艾卷灸時每次可灸3~5穴,每次約10分鐘左右,以3 0~6 0分鐘為度,過多則易疲勞,少則達不到溫熱程度。
至于施灸的時間選擇,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陰晴天也不須避忌。失眠癥可在臨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隨時灸之。止血后,還應繼續(xù)施灸一段時間,以免復發(fā)。
在施灸時還要求施灸者專心致志、心無雜念,安祥而持重,手巧而心細,這樣才能做到灸至速效而不會徒傷皮肉。施灸時還需注意空氣冷暖的調節(jié)和防火安全,特別是在嚴冬季節(jié)施灸要脫衣服時更應注意調節(jié)室內溫度,使不至過冷,同時還應適當打開窗戶以利于艾煙和艾味的排出,灸法最易落火,燒灼皮膚和衣服,應小心處理,當心失火。所以灸后一定要把火悶滅,以防復燃,最好把艾卷著火之一端,插入口徑合適之小鐵筒或小瓶內,自然就會熄滅,留下焦頭,便于下次點燃。應用物品必須具備,如坐灸之椅,臥灸之床,各種灸料及點火之香等一應用具,務必事先備妥。
必須做到姿勢端正,體位舒適,穴道準確?!肚Ы鸱健飞险f:“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勿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可見對體位非常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應該嚴格端正姿勢,然后施灸。灸胸腹應仰臥,腰及下肢后面應俯臥,肩背部要正坐或俯臥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為宜。尤其要注意體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強的體位。因為直接灸往往需經(jīng)多次反復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礎,否則穴位不準,再行更換,則從頭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臨床上在施灸中發(fā)現(xiàn)穴位不準,要隨時修正。
《千金方》記載:“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這里說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應先灸陽經(jīng),后灸陰經(jīng),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依次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顛倒亂灸,如果不講次序,后灸頭面,往往有面熱、咽干、口燥的后遺癥或不舒服之感覺。即便無此反應,也應當從上往下灸,這也和針刺取穴一樣,次序不亂,不會遺忘,免得病人反復改變姿勢,穿脫衣服,也就省事省時間了。
暈灸者雖不多見,但發(fā)生暈灸時也和暈針一樣,會出現(xiàn)突然頭昏、眼花、惡心、顏面蒼白、脈細手冷、血壓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暈倒等癥狀。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勞,恐懼、體弱、姿勢不當、灸炷過大、刺激過重等引起。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要立即停灸,讓病人平臥,一般無什么危險。但應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預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斷留心觀察,爭取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防止暈灸為好。經(jīng)灸一二次后,情況就會好轉。
灸后調養(yǎng)的方法和針后的調養(yǎng)是一樣的,要樂觀愉快,心情開朗,精心調養(yǎng),戒色欲,勿過勞,清淡素食等。有灸后調養(yǎng)口訣:灸后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