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黃·膽腑郁熱證(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1])是指濕熱郁于膽腑,以身目發(fā)黃鮮明,右脅劇痛且放射至肩背,壯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干,嘔逆,尿黃,便秘,舌紅,苔黃干,脈弦數(shù)等為常見癥的陽黃證候[2]。
陽黃·膽腑郁熱證患者常見以下癥狀:
患者身目發(fā)黃鮮明,上腹、右脅脹悶疼痛,牽引肩背,壯熱不退或寒熱往來,口苦咽干,嘔逆,尿黃,便秘,舌紅,苔黃干,脈弦滑數(shù)[2][3]。
這是濕熱砂石郁滯,脾胃不和,肝膽失疏的表現(xiàn)[3]。
陽黃·膽腑郁熱證治宜疏肝泄熱,利膽退黃[3]。
陽黃·膽腑郁熱證患者常吃熟大黃、蒲公英、枳實(shí)、佛手、山梔、厚樸花、竹茹、橘皮等好得快[3]。
建議陽黃·膽腑郁熱證患者使用以下食療方進(jìn)行食療[3]:
1.黃金茶:大黃、雞內(nèi)金、蒲公英、香櫞各30g。將上藥研末備用,取20g放入杯中,沖入沸水,浸泡20~30分鐘后飲用,飲后可再加沸水沖泡,沖泡3次為宜,每日2次。
2.涼拌菊苣:菊苣嫩葉100g,沖洗干凈(忌熱沸水沖洗),佐料調(diào)拌,每日2次。
黃疸(jaundice[1][4])為病名[5]。是指以面目發(fā)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1][4]。古代亦稱黃癉[6][5]。目睛黃染尤為黃疸的主要特征[7]。主要由脾濕胃熱、熏蒸肝膽、膽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膚所致[6]。黃疸有屬陰屬陽,在臟在腑之分[5]?!杜R證指南醫(y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濕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臟。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里,膽熱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為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膚,色如熏黃,陰主晦,治在脾。”
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證和陰證兩大類,稱為陽黃和陰黃[6][5]。陽黃指邪熱亢盛,以發(fā)熱,煩渴,身目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濃茶為主要表現(xiàn)的黃疸病[1]。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5]。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薄澳奎S者曰黃疸?!?/p>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黃疸病應(yīng)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督饏T要略·黃疸病》提出:“黃疸之病,當(dāng)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边@說明黃疸病經(jīng)過妥善治療,一般在短期內(nèi),黃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勝邪,病情反而加劇者,則較為難治。
黃疸在急性期應(yīng)嚴(yán)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
黃疸可見于西醫(yī)的肝細(xì)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郁滯及溶血性黃疸等[5]。膽源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等均屬“黃疸”范疇。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癥、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黃疸證候者,可參照治療[8]。
現(xiàn)常將黃疸分為陽黃(包括熱重于濕證、濕重于熱證、濕困脾胃證、濕熱兼表證、肝膽濕熱證、膽腑郁熱證等證)、陰黃(包括寒濕證、血瘀肝郁證、濕熱蘊(yùn)結(jié)證、肝脾不調(diào)證、陽虛寒凝證、脾虛濕困證等證)進(jìn)行辨治,詳見黃疸條。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