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guān)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guān)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wǎng)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中醫(yī)藥酒 > 壯陽藥酒配方

薜荔果

時間:2022-08-12 10:13:42   來源:人體穴位網(wǎng)  作者:m.eeocool.cn

薜荔果(Ficus pumila Linn.)別名涼粉子(通稱)、壁澄霞、木蓮、涼粉果、冰粉子、鬼饅頭、木饅頭等,桑科植物薜荔的干燥花序托,攀援或匍匐灌木,葉兩型,不結(jié)果枝節(jié)上生不定根,葉卵狀心形,長約2. 5厘米,薄革質(zhì),基部稍不對稱,尖端漸尖,葉柄很短。

在中國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等地都有分布。藥品具有活血通經(jīng),消腫止痛,催生下乳的功能。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汁缺乏,難產(chǎn),癰腫疔毒等癥,是臨床常用下乳的重要藥。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薜荔

7aa93317dbd15b4c!400x400.jpg

拉丁學名
Ficus pumila Linn.

別稱
木蓮 涼粉果 鬼饅頭 涼粉子 木饅頭

二名法
Ficus pumil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亞綱
金縷梅亞綱 Hamamelididae


蕁麻目 Urticales


???Moraceae


榕屬 Ficus

亞屬
榕亞屬 Urostigma


薜荔 Ficus pumila

分布區(qū)域
產(chǎn)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等地。

目錄
1形態(tài)特征
2分布范圍
3生長環(huán)境
4栽培技術(shù)
5主要價值
6鑒定方法
折疊編輯本段形態(tài)特征
攀援或匍匐灌木,葉兩型,不結(jié)果枝節(jié)上生不定根,葉卵狀心形,長約2. 5厘米,薄革質(zhì),基部稍不對稱,尖端漸尖,葉柄很短;結(jié)果枝上無不定根,革質(zhì),卵狀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急尖至鈍形,基部
薜荔果
薜荔果
圓形至淺心形,全緣,上面無毛,背面被黃褐色柔毛,基生葉脈延長,網(wǎng)脈3-4對,在表面下陷,背面凸起,網(wǎng)脈甚明顯,呈蜂窩狀;葉柄長5-10毫米;托葉2,披針形,被黃褐色絲狀毛。榕果單生葉腋,癭花果梨形,雌花果近球形,長4-8厘米,直徑3-5厘米,頂部截平,略具短鈍頭或為臍狀凸起,基部收窄成一短柄,基生苞片宿存,三角狀卵形,密被長柔毛,榕果幼時被黃色短柔毛,成熟黃綠色或微紅;總便粗短;雄花,生榕果內(nèi)壁口部,多數(shù),排為幾行,有柄,花被片2-3,線形,雄蕊2枚,花絲短;癭花具柄,花被片3-4,線形,花柱側(cè)生,短;雌花生另一植株榕一果內(nèi)壁,花柄長,花被片4-5。瘦果近球形,有粘液?;ü?-8月。[1]

折疊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產(chǎn)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蘇、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東南部、四川及陜西。北方偶有栽培。日本(琉球)、越南北部也有。[2]

折疊編輯本段生長環(huán)境
垂直分布海拔50~800m之間,無論山區(qū)、丘陵、平原在土壤濕潤肥沃的地塊都有程度不同地零星野生分布。[3]

折疊編輯本段栽培技術(shù)
選地

整地宜選山地緩坡和排水良好的平地種植,土質(zhì)以砂壤土和黏壤土均可。結(jié)合冬耕,每畝施3000千克農(nóng)家肥作基肥,同時配施30-40千克過磷酸鈣。整細耙平,作成1.2米寬的畦。

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冬播或春播。冬播在封凍前,春播在解凍后,選色澤深黑、飽滿的種子,在畦上按行距30厘米進行條播。覆土1厘米,稍加鎮(zhèn)壓,澆水,一般15天左右即可出苗。每畝用種1千克。

田間管理

(1)間苗補苗生產(chǎn)可分2次間苗。第一次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苗高5厘米左右具4-6片真葉時,按株距5-6厘米間苗;到2月中旬幼苗長至6-8片真葉時,按株距10-12厘米定苗。如要補苗,則應(yīng)帶土移栽,并隨后澆水。

(2)追肥生長期較短,故主要以施足基肥為主,追肥主要在4月上旬植株開始現(xiàn)蕾時進行,肥種以磷、鉀肥為主。每畝可施餅肥30-40千克,施后要立即澆水;也可用0.3%磷酸二氫鉀溶液葉面噴施,間隔10天左右連續(xù)3-4次,以促進果實飽滿。

(3)中耕除草除草應(yīng)在晴天露水干后進行,時間在孕蕾前進行為好,生長后期不宜除草,以免損傷花蕾。雨季注意排水。

病蟲害防治

(1)黑斑病4月始發(fā),為害葉片。防治方法:用70%甲基托市津500倍液浸種;發(fā)病初期用40%多菌靈800倍液或20%甲基托布津l000倍液噴施。

(2)紅蜘蛛5-6月發(fā)生,為害葉片。發(fā)生期可用20%雙甲脒乳油1000倍液噴施防治。[4]

折疊編輯本段主要價值
折疊藥品介紹
藥名:薜荔果。
薜荔果
薜荔果

性味:甘,平。

功能:壯陽固精、止血、下乳。

主治:治遺精、陽痿、久痢脫肛、乳汁不通等病癥。

藥材基源:??崎艑僦参镛道驠icus pumila L.,以花序托(俗稱果實)入藥。(其不育枝為絡(luò) 補腎固精,活血,催乳。用于遺精,陽痿,乳汁不通,閉經(jīng)。

采收儲藏:采收與加工5月下旬至6月上旬,當植株葉片開始枯黃、頂部種子呈黑色時,趁早晨露水未干時,收割地上部,扎把,曬干脫粒,除去雜質(zhì)即可。

折疊藥理作用
抗早孕作用0.25%-0.5%煎劑對大鼠離體子宮有收縮作用,乙醇浸液作用較煎劑強(混雜品四籽野豌豆煎劑無作用)。取健康雌鼠(體重25-30g)30只,隨機分為3組,一般按著床抗孕的實驗方法,按2:1配雄鼠合籠,給予醇提取物(按原中藥0.05g/10g/天);一組給生理鹽水作為對照,按2:1配雄鼠合籠;另取正常不配偶雌鼠作為空白對照。3組動物分別連續(xù)灌胃15日,灌胃結(jié)束后l日,取抗凝血漿及子宮組織。用放射免疫方法測定其中cAMP含量。結(jié)果表明,正常組cAMP含量水平同國內(nèi)外報導(dǎo)一致。對正常妊娠鼠組來說,因懷孕,其血漿和子宮組織中cAMP含量明顯升高、與正常鼠組比較,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給藥組即抗著床抗早孕未懷孕組,其血漿與子宮組織中cAMP含量的增加與正常鼠組比較,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P<0.01和P<0.05);而與正常妊娠鼠組相比較,血漿與子宮組織中cAMP含量也明顯增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從而提示,對小鼠具有抗著床抗早孕作用,同時又能調(diào)節(jié)生理功能,影響體內(nèi)代謝,致使小鼠血漿肌子宮組織中的第二信使物質(zhì)(cAMP)明顯增高。

折疊化學成分
種子含三萜皂甙,稱為皂甙(vac-segoside)的有A、B、C、D4種,均為由棉根皂甙元(gypsogenin)衍生的多糖甙。皂甙B及C的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確定,甙A的糖部分有D-葡萄糖醛酸(D-glucuronic acid),D-半乳糖(D-galactose),L-阿拉伯糖(L-arabinose),D-木糖(D-xylose),D-巖藻糖(D-fucose),L-鼠李糖(L-rhamnose),甙D的糖部分有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D-木糖,D-巖藻糖,L-鼠李糖和D-葡萄糖(D-glucose)[1]。四種皂甙水解均得同一的次皂甙(vaccraoside),即是棉根皂甙元-3-β-D-葡萄糖醛酸甙(gypsogenin-3-β-D-giucuronoside。又含黃酮甙:黃酮甙(vaccarin),異肥皂草甙(isosaponarin)。還含植酸鈣鎂(phytin),磷脂(phospholipid),豆甾醇(stigmasterol)等。

全革中還含噸酮成分:噸酮(vaccaxan-thone),麥藍菜噸酮(sapxanthone),1,8-二羥基-3,5-二甲氧基9-噸酮(1,8-dihydroxy-3,5-dimethoxy-9H-xanthen-9-One)。

折疊功效
1.《本經(jīng)》: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nèi)寒。

2.《別錄》: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痿乳,婦人難產(chǎn)。

3.《藥性論》:治風毒,通血脈。

4.《日華子本草》:治發(fā)背,游風,風疹,婦人血經(jīng)不勻及難產(chǎn)。

5.《綱目》:能走血分,乃陽明沖任之藥,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之語,可見其性行而不住也。按王執(zhí)中《資生經(jīng)》云:一婦人患淋臥久,諸藥不效,用剪金花十余葉煎湯,遂令服之,明早來云,病減八分矣。

6.《綱目》:利小便。

7.《本草從新》:治疔瘡。

8.《本草述》:,據(jù)其得名,似走而不守,其行血當與天名精同也。然細繹諸《本草》主治,覺有稍異,即《日華子》主血經(jīng)不勻及《別錄》難產(chǎn)二說,則應(yīng)是和血而活之,與行血有殊,試觀方書治畜血,乃多用杜牛膝,而是物專動于諸淋,更可明其散滯以活血,非以潰決為事者也。但此味應(yīng)入肝,肝固血臟,更司小水,故治淋不可少,且風臟即血臟,繹甄權(quán)治風毒、通血脈二語,乃見此味于厥陰尤切。

9.《本草新編》:,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者也。凡病逆而上沖者用之可降,故可恃之以作臣使之用也。但其性過速,宜暫而不宜久,又不可不知也?;騿?之可下乳,是亦可上行之物也。不知乳不能下而下之,畢竟是下行,而非上行也。上中焦有可下者,皆可下通,非止行于下焦而不行于上焦也。

10.《本草求真》:,性走而不守。……則知氣味疏泄,洵爾至極,又安能有血而克止乎?何書又言止血定痛,能治金瘡,似與行血之意又屬相悖,詎知血瘀不行,得此則行,血出不止,得此則止,非故止也,得其氣味以為通達,則血不于瘡口長流,而血自散各經(jīng),以致其血自止,其痛即定,豈必以止為止哉。

11.《本經(jīng)疏證》:人身周流無滯者,血也,觀《本經(jīng)》、《別錄》取()治金瘡血出鼻衄,仍治婦人難產(chǎn),可見其能使諸血不旁流逆出,其當順流而下者,又能使之無所留滯,內(nèi)而隧道,外而經(jīng)脈,無不如之。則癰疽惡瘡痿乳,皆緣血已順流,自然輕則解散,重則分消矣。血流于脈,風阻之為風痹;內(nèi)塞血不流暢,血中之氣內(nèi)薄為心煩,能治之者,亦總由血分通順,故并g取效也。仲景用治金瘡,義蓋本此,后人仿此義用之治淋,亦大有見解。

12.《本草正義》:,惟熱結(jié)者為宜,《本經(jīng)》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別錄》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皆清火活血之用。除風痹者,風熱壅于經(jīng)絡(luò)也,而風寒寒濕非其治矣。惟《本經(jīng)》內(nèi)寒二字,殊不可解。李氏《綱目》引作內(nèi)塞,當即瀕湖所改,似非偽字。然別本皆作寒,是當存疑,不必強解。[5]

折疊文獻論述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陶弘景:,今處處有。人言是蓼子,亦不爾。葉似酸漿,子似菘子,而多入癰痿方用之。

2.《蜀本草》:《圖經(jīng)》云,葉似菘藍等,花紅白色,子殼似酸漿,實圓黑似菘子,如黍粟。今所在有之。三月收苗,五月收子,曬干。

3.《日華子本草》:,根、苗、花、子并通用。

4.《本草圖經(jīng)》:,生太行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處皆有之。苗莖俱青,高七、八已來。根黃色,如薺根。葉尖如小匙頭,亦有似槐葉者。四月開花,黃紫色,隨莖而生,如菘子狀,又似豬藍花。五月內(nèi)采苗莖曬干用。俗間亦謂之剪金草。河北生者,葉圓花紅,與此小別。張仲景治金瘡有散,貞元《廣利方》療諸風痙。有湯。

5.《救荒本草》;,生太行山谷,今祥符、沙堈間亦有之。苗高一尺余,其莖對節(jié)生叉。葉似石竹子葉而寬短,播莖對生,腳葉似槐葉而狹長。開粉紅花。結(jié)蒴如菘子大,似罌粟殼樣極小,有子如葶藶子大而黑色。麥藍萊,生田野中。莖葉俱深萵苣色,葉似大藍梢葉而小,頗尖,其葉抱莖對生,每一葉間,攛生一叉,莖叉梢頭,開小肉紅花。結(jié)蒴有子,結(jié)小桃紅子。

6.《綱目》:,多生麥地中。苗高者一、二尺。三、四月開小花如鐸鈴狀,紅白色。結(jié)實如燈籠草子,殼有五棱,殼內(nèi)包一實,大如豆,實內(nèi)細子,大如菘子,生白熟黑,正圓如細珠可愛。陶氏言葉如酸漿,蘇氏言花如菘子狀者,皆欠詳審,以子為花葉狀也。燈籠草即酸漿也。苗子皆入藥。

7.《中藥志》:古人對于的記載互不一致。宋朝《證類本草》的附圖中,其中河中府,可能是石竹科女婁菜Melandriumapricum(Turcz.)Rohrb.之類,成德軍可能是蓼屬(Polygonum)植物,江寧府大概是蓼科植物。明朝《本草綱目》與清朝《本經(jīng)疏證》所描述的系石竹科植物Vaccariasegetalis(Neck.)Garcke.,與現(xiàn)今大部分地區(qū)用藥一致。

折疊編輯本段鑒定方法
性狀鑒別

種子圓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5-2mm。表面黑色,少數(shù)紅棕色,略有光澤,密布細小顆粒狀突起。種臍圓點狀,下陷,色較淺,種臍的一側(cè)有1帶形凹溝,溝內(nèi)顆粒狀突起呈縱行排列。質(zhì)硬,難破碎。除去種皮后可見白色的胚乳,胚彎曲成環(huán)狀。子葉2枚。氣無,味淡。 以粒飽滿、色黑者為佳。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種皮由數(shù)列細胞組成,細胞壁呈連珠狀增厚,有些細胞內(nèi)含棕色物。胚乳占橫切面的大部分,細胞中含細小糊粉粒與淀粉粒。子葉與胚根位于種子的兩側(cè)。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5ml,水浴溫熱約5min,濾過。取濾液2ml,加鎂粉少許,混勻,滴加鹽酸數(shù)滴,即有氣泡產(chǎn)生,同時溶液漸變紅色。(檢查黃酮)

鑒別::呈球形,直徑約2MM;表面黑色,少數(shù)紅棕色,略有光澤,有細密顆粒狀突起,一側(cè)有凹陷的縱溝,質(zhì)硬,胚乳白色,胚彎曲成環(huán),子葉2枚,無臭,味微澀苦。摻偽品形狀大小與相同,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放大鏡下可見表面有網(wǎng)紋,一側(cè) 

查看評論

標簽:

相關(guān)閱讀:

    無相關(guān)信息
上一篇:九龍蟲     下一篇:返回列表

評論:薜荔果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lián)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wǎng)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