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wǎng)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中醫(yī)藥茶 > 藥茶文化

中國茶藝

時間:2021-12-22 11:52:58   來源:人體穴位網(wǎng)  作者:m.eeocool.cn

中國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茶藝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

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nèi)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zhì)樸的氣質(zhì),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中國茶的藝術,萌芽于唐,發(fā)源于宋,改革于明,極盛于清,可謂有相當?shù)臍v史淵源,自成一系統(tǒng)。

中國茶藝

外文名稱
Chinese Tea Art

起源
萌芽于唐,發(fā)揚于宋

發(fā)展
改革于明,極盛于清

包括
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


品茶特色1
「酸甜苦澀調(diào)太和」的中庸之道

品茶特色2
「樸實古雅去虛華」的行儉之德

品茶特色3
「奉茶為禮尊長者」的明倫之禮

品茶特色4
「飲罷佳茗方知深」的謙和之行

目錄
1意義
2形成
3文化簡史
4內(nèi)容
5茶藝分類
折疊編輯本段意義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jīng),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人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么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么喝,就怎么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huán)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所以中國人有中國人特有的氣質(zhì),而中國人的飲茶方式及內(nèi)涵亦自有其

傳統(tǒng)的精神。品茶之四大特色是具備:

有「酸甜苦澀調(diào)太和」的中庸之道

有「樸實古雅去虛華」的行儉之德

有「奉茶為禮尊長者」的明倫之禮

有「飲罷佳茗方知深」的謙和之行

這些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飲茶文化內(nèi)涵及茶藝之道都可以在《茶為國飲》中一一獲知!

中國人不太隨意高談茶道,因為中國人對于「道的認識和理解是有著相當?shù)某绺吲c尊重的意味??鬃诱f:「朝聞道夕死可矣!」同時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很大,無為而順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則為器矣。所以在悠久的歷史生活中,茶與中國民族相結合,受著中國人一貫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簡言之即「順其自然」及「致中和」,這是中國茶藝的真髓。

茶藝也稱茶道,茶藝是與道家文化分不開的,漢代名臣張良制造藥茶--黑茶薄片,后稱"渠江皇家薄片茶",是黑茶的起源,開創(chuàng)了茶與道結合的先河。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其中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fā)現(xiàn)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臺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寺廟內(nèi),看見叁叁兩兩的老者,悠閑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臺北大都會繁忙的街道上,看見掛有茶字招牌的茶藝館,迎面一陣天然的茶香撲鼻而來,如果你有興致駐足品一番,還會有專人為你示范如何泡一壺簡單易學的功夫茶。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后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jīng)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jīng)」后,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于中國附近的各民族,如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都學習了這個風尚。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范。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fā)音方式,在北方發(fā)音為CHA,在南方發(fā)音為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fā)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國南方經(jīng)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fā)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牙的發(fā)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剛經(jīng)過陽光曝曬的茶葉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制造而成的,因為制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制法最重要的關鍵在于「發(fā)酵」,發(fā)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fā)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fā)酵的多寡,從葉香變?yōu)榛ㄏ?、熟果香?a href=/zhongcaoyao/17333.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麥芽糖香。不發(fā)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fā)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朱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fā)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點。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chǎn)地是中國臺灣省。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fā)酵、中發(fā)酵及重發(fā)酵叁類,輕發(fā)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fā)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shù)?,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fā)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zhì)、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zhì)」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zhì)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攝氏100度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fā)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度;「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叁均有可能。泡后約一分鐘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于「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nèi)以白色較佳,以便于判辨湯色?!负炔琛?,在臺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閑活動。愛飲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xiàn)今臺灣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于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臺灣的陶藝家們,不僅制作精美的紫砂陶壺,并且另外發(fā)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chuàng)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yǎng)壺」在臺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xiàn)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y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在臺灣,茶是經(jīng)濟作物,也是輸出國外賺取外匯的農(nóng)產(chǎn)品;各地的茶行、茶為使茶藝普及,推動甚力,而許多內(nèi)部陳設古典高雅的茶藝館也紛紛以嶄新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各茶區(qū)也定期性舉行評茶比賽活動,吸引茶農(nóng)、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經(jīng)入選,茶價倍增,使得茶藝活動,呈現(xiàn)出一股朝氣,因而飲茶的風尚,在臺灣已成為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而這種崇尚自然,無拘無束的茶藝精神,就如同中國傳統(tǒng)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溫馨。

折疊編輯本段形成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歷史悠久。據(jù)《華陽國志?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我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在這悠入久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huán)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yǎng)、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茶本身存在著一種從形式到內(nèi)容,從物質(zhì)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系到成為人際關系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tǒng)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占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fā)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yǎng)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zhì)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熏陶。在品茶過程中,人們與自然山水結為一體,接受大地的雨露;調(diào)和人間的紛解;求得明心見性回歸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對環(huán)境的要求十分嚴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宮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襯托不同的主題思想,莊嚴華貴的宮廷完好;修身養(yǎng)性的禪師茶;淡雅風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環(huán)境。對于再現(xiàn)生活品茶藝表演,不同類型的茶藝要求有不同風格的背景。主題和表現(xiàn)形式的致,通過背景襯托,增強感染力,再現(xiàn)生活品茶藝術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種形式的環(huán)境適合茶藝表演尚有必要探討。背景中景物的形狀,色彩的基調(diào),書法、繪畫和音樂的形式及內(nèi)容,都是茶藝背景風格形成的影響因子。

折疊編輯本段文化簡史
折疊起源發(fā)展
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藥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藥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nóng)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局部地區(qū)(茶樹原產(chǎn)地及其邊緣地區(qū))已有飲茶,但截止到2013年的今天還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飲茶始于西漢關于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魏晉說。

折疊宗教結緣
茶是因作為飲料而馳名的,茶文化實質(zhì)上是飲茶文化,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茶文化的產(chǎn)生是在茶被用作飲用之后,兩晉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fā)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折疊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序和技藝。杜育的《荈賦》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chǎn)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fā)源于巴蜀。隋唐五代時期--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折疊習俗形成
陸羽《茶經(jīng)?六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茶經(jīng)》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把茶當作家常飲料,形成"比屋之飲。"陸羽《茶經(jīng)》初稿約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恫杞?jīng)》的流行,進一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形成。中國人飲茶習俗形成于中唐。

折疊名茶初興
唐代名茶,首推蒙頂茶,其次為湖、常二州的紫筍茶,其它則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碧澗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黃芽、祁門方茶、渠江薄片、蘄門團黃、丫山橫紋、天柱茶、小江團、鳩坑茶、騎火茶、婺州東白、茱萸寮等。

折疊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云:"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折疊編輯本段內(nèi)容
折疊基本含義
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

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nèi)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致,或是豪華莊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tǒng)的品茶,環(huán)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托。傳統(tǒng)的茶藝,是用辯證統(tǒng)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折疊基本要求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zhì)特點、制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nèi)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第二,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nèi)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nèi)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jié)。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nèi)容。

第四,茶藝的規(guī)范。茶藝要真正體現(xiàn)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guī)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zhì)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guī)范是決定服務質(zhì)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于精神的內(nèi)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折疊茶藝背景
廣義上是指整個茶文化背景;狹義上指的是品茶場所的布景和襯托主體事物的景物。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zhì)樸的氣質(zhì),增強藝術感染力。品茗作為一門藝術,要求品茶技藝、禮節(jié)、環(huán)境等講究協(xié)調(diào),不同的品茶方法和環(huán)境都要有和諧的美學意境。鬧市中吟詠自斟,不顯風雅;書齋中焚香啜飲,唱些俚俗之曲更不相宜。茶藝與茶藝背景風格的統(tǒng)一,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所以在茶藝背景的選擇創(chuàng)造中,應根據(jù)不同的茶藝風格,設計出適合要求的背景來。

折疊茶藝內(nèi)涵
第一,簡單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nèi)粘o嫴璧牧晳T,根據(jù)茶道規(guī)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xiàn)茶的沖、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第二,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于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第三,茶藝是一種舞臺藝術。要展現(xiàn)茶藝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臺、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

第四,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人生如茶,在緊張繁忙之中,泡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通過品茶進入內(nèi)心的修養(yǎng)過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凈化

第五,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融合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華茶文化。

茶藝起源于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山云霧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藝并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nèi)涵改善的實質(zhì)性體現(xiàn)。飲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質(zhì),擴展藝術領域。自古以來,插花、掛畫、點茶、焚香并稱四藝,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茶藝還是高雅的休閑活動,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化解誤會和沖突,建立和諧的關系等。這些都為我們認識和理解茶藝,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折疊茶藝用具
在開始學習茶的階段,我們所需要準備的基本器具有:煮水壺(隨手泡)一只、茶道組合一組、茶海(茶船)一個、無色透明玻璃杯若干、四~六人量紫砂壺一把、公道杯一只、小品聞香飲杯若干套(包括品杯和聞杯)、大蓋碗若干(陶瓷紫砂隨意)、新茶巾(小毛巾)一條、還有就是對茶藝的好奇心一顆了。

有了這些我們可以從中組合出大部茶藝需要的用具,如'綠茶茶藝''紅茶茶藝''烏龍茶藝''花茶茶藝''普洱茶藝'等。

茶道組合分別是什么?

形狀如夾子的稱呼茶夾或者茶鑷;形狀如勺子的稱呼為茶勺或者茶則;形狀是一個環(huán)形的斗稱呼為茶斗或茶漏;形狀為一根細頭針形狀的稱呼為茶針或茶茶通;形象為一扁平彎頭木棍稱呼為茶刮;形狀為花瓶造型的稱呼為茶瓶。

水壺和這些用具的功能分別都是什么呢

煮水壺是為了方便我們在泡茶時容易掌握水溫而泡出可口的茶;茶道六件的作用:茶夾是為了在洗滌、回收茶杯時候方便夾取,同時也可以夾取一些大塊的茶(如普洱等);茶勺是為了在將茶葉放置入茶杯(茶壺)時候能方便、衛(wèi)生;茶斗(茶漏)是為了在茶壺口較小的情況下擴大茶壺的壺口使得茶葉能干凈的、容易的進入;茶針的作用是在壺嘴被堵時能疏通虎嘴;茶刮的作用是幫助清理出壺內(nèi)的茶渣;茶瓶(茶筒)則是用來收納上述五件用具的。

折疊編輯本段茶藝分類
折疊紅茶
主要用具:瓷質(zhì)茶壺、茶杯(以青花瓷、白瓷茶具為好),賞茶盤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盤,熱水壺及風爐(電爐或酒精爐皆可)。茶具在表演臺上擺放好后,即可進行祁門工夫紅茶表演。

(一)"寶光"初現(xiàn)

祁門工夫紅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并非人們常說的紅色,而是烏黑潤澤。國際通用紅茶的名稱為"Blacktea",即因紅茶干茶的烏黑色澤而來。請來賓欣賞其色被稱之為"寶光"的祁門工夫紅茶。

(二)清泉初

熱水壺中用來沖泡的泉水經(jīng)加熱,微沸,壺中上浮的水泡,仿佛"蟹眼"已生。

(三)溫熱壺盞

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壺及杯中,為壺、杯升溫。

(四)"王子"入宮

用茶匙將茶荷或賞茶盤中的紅茶輕輕撥入壺中。祁門工夫紅茶也被譽為"王子茶"。

(五)懸壺高沖

這是沖泡紅茶的關鍵。沖泡紅茶的水溫要在100攝氏度,剛才初沸的水,此時已是"蟹眼已過魚眼生",正好用于沖泡。而高沖可以讓茶葉在水的激蕩下,充分浸潤,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發(fā)揮。

(六)分杯敬客

用循環(huán)斟茶法,將壺中之茶均勻的分入每一杯中,使杯中之茶的色、味一致。

(七)喜聞幽香

一杯茶到手,先要聞香。祁門工夫紅茶是世界公認的三大高香茶之一,其香濃郁高長,又有"茶中英豪"、"群芳最"之譽。香氣甜潤中蘊藏著一股蘭花之香。

(八)觀賞湯色

紅茶的紅色,表現(xiàn)在沖泡好的茶湯中。祁門工夫紅茶的湯色紅艷,杯沿有一道明顯的"金圈"。茶湯的明亮度和顏色,表明紅茶的發(fā)酵程度和茶湯的鮮爽度。再觀葉底,嫩軟紅亮。

(九)品味鮮爽

聞香觀色后即可緩啜品飲。祁門工夫紅茶以鮮爽、濃醇為主,與紅碎茶濃強的刺激性口感有所不同。滋味醇厚,回味綿長。

(十)再賞余韻

一泡之后,可再沖泡第二泡茶。

(十一)三品得趣

紅茶通??蓻_泡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細飲慢品,徐徐體味茶之真味,方得茶之真趣。

(十二)收杯謝客

紅茶性情溫和,收斂性差,易于交融,因此通常用之調(diào)飲。祁門工夫紅茶同樣適于調(diào)飲。然清飲更難領略祁門工夫紅茶先特殊的"祁門香"香氣,領略其獨特的內(nèi)質(zhì)、雋永的回味、明艷的湯色。感謝來賓的光臨,愿所有的愛茶人都像這紅茶一樣,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折疊主要茶具
紫砂茶壺、茶盅、品茗杯、聞香杯、茶盤、杯托、電茶壺、置茶用具、茶巾等。

主要茶品

凍頂烏龍、文山包種、阿里山茶。

1.擺具將茶具一一擺好,茶壺與茶盅并排置于茶盤之上,聞香杯與品茗杯一一對應,并列而立。電茶壺置于左手邊。

2.賞茶用茶匙將茶葉輕輕撥入茶荷內(nèi),供來賓欣賞。

3.溫壺溫壺不僅要溫茶壺,還要溫茶盅。用左手拿起電茶壺,注滿茶壺,接著右手拿壺,注入茶盅。

4.溫杯將茶盅內(nèi)的熱水分別注入聞香杯中,用茶夾夾住聞香杯,旋轉360度后,將聞香杯中的熱水倒入品茗杯。同樣用茶夾夾住品茗杯,旋轉360度后,杯中水倒入滌方或茶盤。

5.投茶將茶荷的圓口對準壺口,用茶匙輕撥茶葉入壺。投茶量為1/2至2/3壺。

6.洗茶左手執(zhí)電茶壺,將100攝氏度的沸水高沖入壺。蓋上壺蓋,淋去浮沫。立即將茶湯注入茶盅,分于各聞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于聞香。

7.高沖執(zhí)電茶壺高沖沸水入壺,使茶葉在壺中盡量翻騰。第一泡時間為1分鐘,1分鐘后,將茶湯注入茶盅,分到各聞香杯中。

8.奉茶聞香杯與品茗杯同置于杯托內(nèi),雙手端起杯托,送至來賓面前,請客人品嘗。

9.聞香先聞杯中茶湯之香,然后將茶湯置于品茗杯內(nèi),聞杯中的余香。

10.品茗聞香之后可以觀色品茗。品茗時分三口進行,從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細微的差異,需細細品,才能有所體會。

11.再次沖泡第二次沖泡的手法與第一次同,只是時間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以此類推,每沖泡一次,沖泡的時間也要相對增加。優(yōu)質(zhì)烏龍茶內(nèi)質(zhì)好,如果沖泡手法得當,可以沖泡幾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

12.奉茶自第二次沖泡起,奉茶可直接將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聞香杯中,然后重復聞香、觀色、品茗、沖泡的過程。

臺式茶藝側重于對茶葉本身、與茶相關事物的關注,以及用茶氛圍的營造。欣賞茶葉的色與香及外形,是茶藝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沖泡過程的藝術化與技藝的高超,使泡茶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此外對茶具欣賞與應用,對飲茶與自悟修身、與人相處的思索,對品茗環(huán)境的設計都包容在茶藝之中。將藝術與生活緊密相聯(lián),將品飲與人性修養(yǎng)相融合,形成了親切自然的品茗形式,這種形式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

折疊烏龍茶
1、備具候用:將所用的茶具準備就緒,按正確順序擺放好,主要有:紫砂水平壺、公道

杯、品茗杯、聞香杯等。

2、恭請上坐:請客人依次坐下。

3、焚香靜氣:焚點檀香,營造肅穆詳和氣氛

4、活煮甘泉:泡茶以山水為上,用活火煮至初沸。

5、孔雀開屏:介紹沖泡的茶具。

6、葉嘉酬賓:葉嘉是茶葉的代稱,這是請客人觀賞茶葉,并向客人介紹此茶葉的外形、色

澤、香氣特點。

7、孟臣沐淋:用沸水沖淋水平壺,提高壺溫。

8、高山流水:即溫杯潔具,用紫砂壺里的水燙洗品茗杯,動作舒緩起伏,保持水流不斷。

9、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撥入紫砂壺內(nèi)。

10、百丈飛瀑:用高長而細的水流使茶葉翻滾,達到溫潤和清洗茶葉的目的。

11、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刮去壺口的泡沫。

12、玉液移壺:把紫砂壺中的初泡茶湯倒入公道杯中,提高溫度。

13、分盛甘露:再把公道杯中的茶湯均勻分到聞香杯中。

14、鳳凰三點頭:采用三起三落的手法向紫砂壺注水至滿。

15、重洗仙顏:用開水澆淋壺體,洗凈壺表,同時達到內(nèi)外加溫的目的。

16、內(nèi)外養(yǎng)身:將聞香杯中的茶湯淋在紫砂壺表,養(yǎng)壺作用的同時可保持壺表的溫度。

17、游山玩水:將紫砂壺在茶船邊沿抹去壺底的水分,移至茶巾上吸干壺底。

18、自有公道:把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中均勻。

19、關公巡城: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快速巡回均勻地分到聞香杯中至七分滿。

20、韓信點兵:將最后的茶湯用點斟的手式均勻地分到聞香杯中。

21、若琛聽泉:把品茗杯中的水倒入茶船。

22、乾坤倒轉:將品茗杯倒扣到聞香杯上。

23、翻江倒海:將品茗杯及聞香杯倒置,使聞香杯中的茶湯倒入品茗杯中,放在茶托上。

24、敬奉香茗:雙手拿起茶托,齊眉奉給客人,向客人行注目禮。然后重復若琛聽泉至敬奉

香茗程序,最后一杯留給自己。

25、空谷幽蘭:示意用左手旋轉拿出聞香杯熱聞茶香,雙手搓聞杯底香。

26、三龍護鼎:示意用拇指和食指扶杯,中指托杯底拿品茗杯。

27、鑒賞湯色:觀賞茶湯的顏色及光澤。

28、初品奇茗:在觀湯色、聞湯面香后,開始品茶味。

29、二探蘭芷:即沖泡第二道茶。

30、再品甘露:細品茶湯滋味。

31、三斟石乳:即沖泡第三道茶。

32、領略茶韻:通過介紹體會烏龍茶的真韻。

33、自斟漫飲:可讓客人自己添茶續(xù)水,體會沖泡茶的樂趣。

34、敬奉茶點:根據(jù)客人需要奉上茶點,增添茶趣。

35、游龍戲水:即鑒賞葉底,把泡開的茶葉放入白瓷碗中,讓客人觀賞烏龍茶"綠葉紅鑲

邊"的品質(zhì)特征。

36、盡杯謝茶:賓主起立,共干杯中茶,相互祝福、道別。

折疊綠茶
用具

玻璃茶杯香一支白瓷茶壺一把香爐一個脫胎漆器茶盤一個開水壺兩個錫茶葉罐一個茶巾一條茶道器一套綠茶每人2-3克

基本程序

1.點香焚香除妄念7.泡茶碧玉沉清江2.洗杯冰心去塵凡8.奉茶觀音捧玉瓶3.涼湯玉壺養(yǎng)太和9.賞茶春波展旗槍4.投茶清宮迎佳人10.聞茶慧心悟茶香5.潤茶甘露潤蓮心11.品茶淡中品致味6.沖水鳳凰三點頭12.謝茶自斟樂無窮

程序解說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俗話說:"泡茶可修身養(yǎng)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講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的氣氛。

第二道:冰心去凡塵茶,致清致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須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就是用開水再燙一邊本來就干凈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潔,一塵不染。

第三道:玉壺養(yǎng)太和綠茶屬于芽茶類,因為茶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芽中的維生素并造成熟湯失味。只宜用80攝氏度的開水。"玉壺養(yǎng)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yǎng)一會兒,使水溫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清宮迎佳人蘇東坡有詩云:"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潤蓮心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就是再開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潤茶的作用。

第六道:鳳凰三點頭沖破綠茶時也講究高沖水,在沖水時水壺有節(jié)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沖入熱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們稱之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觀音捧玉瓶佛教故事是中傳說觀音菩薩場捧著一個白玉凈瓶,凈瓶中的甘露可消災祛病,救苦救難。茶藝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我們稱之為"觀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們一生平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槍這道程序是綠茶茶藝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熱水如春波蕩漾,在熱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開來,尖尖的葉芽如槍,展開的葉片如旗。一芽一葉的稱為旗槍,一芽兩葉的稱為"雀舌"。在品綠茶之前先觀賞在清碧澄凈的茶水中,千姿百態(tài)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隨波晃動,好像生命的綠精靈在舞蹈十分生動有趣。

第十道:慧心悟茶香品綠茶要一看、二聞、三品味,在欣賞"春波展旗槍"之后,要聞一聞茶香。綠茶與花茶、烏龍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須用心靈去感悟,才能夠聞到那春天的氣息,以及清醇悠遠、難以言傳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淡中品致味綠茶的茶湯清純甘鮮,淡而有味,它雖然不像紅茶那樣濃艷醇厚,也不像烏龍茶那樣巖韻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從淡淡的綠茶香中品出天地間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韻味來。

第十二道:自斟樂無窮瓶茶有三樂,一曰:獨品得神,一個人面對青山綠水或高雅的茶室,通過品茗,心馳宏宇,神交自然,物我兩忘,此一樂也;二曰:對品得趣。兩個知心朋友相對品茗,或無須多言即心有靈犀一點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腸,此亦一樂也;三曰:眾品得慧??鬃釉?"三人行有我?guī)?quot;眾人相聚品茶,互相溝通,相互啟迪,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道德知識,這同樣是一大樂事。在品了頭道茶后,請嘉賓自己泡茶,以便通過實踐,從茶事活動中去感受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的無窮樂趣。

折疊普洱茶
用具

1.碳爐一個2.陶制燒水壺一把3.根雕茶桌一張4.兔毫盞若干個

5.茶洗一個6.有把手的泡壺一把7.香爐一個8.香一支

9.木魚一個10.磬一個11.鐵觀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樂磁帶一合

基本程序

1.禮佛──焚香合掌2.調(diào)息──達摩面壁3.煮水──丹霞燒佛4.候湯──法海聽潮

5.洗杯──法輪常轉6.燙壺──香湯浴佛7.賞茶──佛祖拈花8.投茶──菩薩如獄

9.沖水──漫天法雨10.洗茶──萬流歸宗11.泡茶──涵蓋乾坤12.分茶──偃流水聲

13.敬茶──普渡眾生14.聞香──五氣朝元15.觀色──曹溪觀水16.品茶──隨波逐浪

17.回味──圓通妙覺18.謝茶──再吃茶去

折疊禪宗
禪茶屬于宗教茶藝。自古有"茶禪一味"之說,禪茶中有禪機,禪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啟迪佛性,昭示佛理。

禪茶茶藝還是最適合用于修身養(yǎng)性,強身健體的茶藝,我們這套禪茶茶藝共十八道程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的煩惱,拋棄功利之心,以平和虛靜之心,來領略"茶禪一味"的真諦。

1.禮佛:焚香合掌

同時播放《贊佛曲》﹑《心經(jīng)》﹑《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樂或梵唱,讓幽雅莊嚴﹑平和的佛樂聲,像一只溫柔的手,把我們的心牽引到虛無縹緲的境界,使我們煩躁不寧的心平靜下來。

2.調(diào)息:達摩面壁

達摩面壁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的故事。面壁時助手可伴隨著佛樂,有節(jié)奏的敲打木魚和磬,進一步營造祥和和肅穆的氣氛。

主泡者應指導客人隨著佛樂靜坐調(diào)息。靜坐的姿勢以佛門七支坐為最好。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靜坐時肢體應注意七個要點:

其一,雙足跏趺也稱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亦可用單盤。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開始習坐時,有人連單盤也做不了,也可以把雙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豎,使背脊每一個骨節(jié)都如算盤珠子疊豎在一起樣,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兩手環(huán)結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兩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抵。這叫"結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雙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不可沉肩彎背。

其五,頭正,后腦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內(nèi)收而不低頭。

其六,雙目似閉還開,視若無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處。

其七,舌頭輕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帶笑容,全身神經(jīng)與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樂中保持這種靜坐的姿勢10-15分鐘。

靜坐時應配有坐墊,坐墊厚約兩﹑三。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燒佛

在調(diào)息靜坐的過程中,一名助手開始生火燒水,稱之為丹霞燒佛。

丹霞燒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據(jù)記載丹霞天然禪師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燒火取暖。寺中主人譏諷他,禪師說:"我焚佛尸尋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說:"這是木頭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禪師說:"既然是這樣,我燒的是木頭,為什么還要責怪我呢﹖"于是寺主無言以對。

"丹霞燒佛"時要注意觀察火相,從燃燒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輝煌。

4.侯湯:法海聽潮

佛教認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nèi)煮山川。"從小中可以見大,從煮水候湯聽水的初沸﹑鼎沸聲中,我們會有"法海潮音,隨機普應"的感悟。

5.洗杯:法輪常轉

法輪常轉典出于《五燈會元》卷二十。徑山寶印禪師云:"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陳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輪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洗杯時眼前轉的是杯子,心中動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潔凈無塵;禮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潔凈無塵。在轉動杯子的手法洗杯時,或許可看到杯轉而心動悟道。

6.燙壺:香湯浴佛

佛教最大的節(jié)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佛歡喜日"。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僧侶及信徒們要用香湯沐浴太子象(即釋迦牟尼佛像)。我們用開水燙洗茶壺稱之為"香湯浴佛",表示佛無處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賞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燈會元》卷一。據(jù)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我們借助"佛祖拈花"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葉。

8.投茶:菩薩入獄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據(jù)佛典記載,為了救度眾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薩表示:"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地獄中只要有一個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壺,如菩薩入獄,赴湯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萬民精神,如菩薩救度眾生,在這里茶性與佛理是相通的。

9.沖水:漫天法雨

佛法無邊,潤澤眾生,泡茶沖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頂",由迷達悟。壺中升起的熱氣如慈云氤氳,使人如沐浴春風,心萌善念。

10.洗茶:萬流歸宗

五臺山著名的金閣寺有一副對聯(lián):

一塵不染清靜地,

萬善同歸般若門。

茶本潔凈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塵不染。佛教傳到中國后,一花開五葉,千佛萬神各門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徹,"萬流歸宗",歸的都是般若之門。般若是梵語音譯詞,即無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蓋乾坤

涵蓋乾坤典出于《五燈會元》卷十八。惠泉禪師曰:"昔日云門有三句,謂涵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流句"。這三句是云門宗的三要義,涵蓋乾坤意謂真如佛性處處存在,包容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真如妙體,在小小的茶壺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禪機。

12.分茶:偃溪水聲

"偃溪水聲"典出于《景德傳燈錄》卷十八。據(jù)載有人問師備禪:"學人初入禪林,請大師指點門徑。"師備禪師說:"你聽到偃溪水聲了﹖"來人答:"聽到。"師備便告訴他:"這就是你悟道的入門途徑。"禪茶茶藝講究:壺中盡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細聽偃溪水聲。斟茶之聲亦如偃溪水聲可啟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眾生

禪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全稱應為菩提薩陲。菩提是覺悟,薩陲是有情。所以菩薩是上求大悟大覺──成佛;下求有情──普渡眾生。敬茶意在以茶為媒體,使客人從茶的苦澀中品出人生百味,達到大徹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稱之為"普渡眾生"。

14.聞香: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佛教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五氣朝元即做深呼吸,盡量多吸入茶的香氣,并使茶香直達顱門,反復數(shù)次,這樣有益于健康。

15.觀色:曹溪觀水

曹溪是地名,在廣東曲江縣雙峰山下,唐儀鳳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寶林寺,此后曹溪被歷代禪者視為禪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禪法。《密庵語錄》載:"憑聽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內(nèi)苑春。"觀賞茶湯色澤稱之為"曹溪觀水",暗喻要從深層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時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長"(《塔銘?九卷》)。

16.品茶:隨波逐浪

"隨波逐浪"典出于《五燈會元》卷十五。是"云門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門宗接引學人的一個原則,即隨緣接物,去自由自在地體悟茶中百味,對苦澀不厭憎,對甘爽不偏愛,只有這樣品茶才能心性閑適,曠達灑脫,才能從茶水中平悟出禪機佛禮。

17.回味:圓通妙覺

圓通妙覺即大悟大徹,即圓滿之靈覺。品了茶后,對前邊的十六道程序,再細細回味,便會:"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圓通妙覺,萬里云托萬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臺山菩薩頂時,曾寫過一聯(lián):"性相真如華海水,圓通妙覺法輪鈴。"這是他登山的體會,我們稍做改動:"性相真如杯中水;圓通妙覺烹茶聲。"即是品禪茶的絕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們自身的心底。

18.謝茶:再吃茶去

飲罷了茶要謝茶,謝茶是為了相約再品茶。"茶禪一味"嘛。茶要常飲,禪要常參,性要常養(yǎng),身要常修。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仆先生講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讓我們相約再吃茶去。

折疊日本茶藝
日本承襲我國文化遺緒,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響最深。唐時佛學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風由中國傳入日本。

日本茶道,又稱禪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凈化心靈,提神醒腦的特性,使飲茶者的心神,暫時革除一切俗務雜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達到所謂本來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為必需藉假煉真,所以對于環(huán)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準極高,茶屋必須外幽雅清寂,古木參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內(nèi)面必須玩物古董、瓶花名畫,器皿燒制精巧華麗,高雅實用,主客態(tài)度必須平和謙遜,心無雜事,正襟危坐,虔誠授受。飲茶問之交談,腔調(diào)馨欬,均須合體。日人認為這種心境為和、靜、清寂的總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萬物經(jīng)過過濾凈化后,唯一可贅憑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嘗苦澀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種無意識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價值。

但是以禪的意義來說,茶道本身毫無意義,因為禪的特色是喜悅、誠摮、自由。茶道儀式,完全違背這種本意。日本茶道,流派雖多,但受陸羽茶經(jīng)影在儀式器具布置上做工夫為多,對茶本身研究較少,在基本上已是舍本逐末。更由于日本將茶道視為婚嫁習尚。女子多習茶道禪的意義更為消失,在今日,日本茶道只剩下學習禮儀維護傳統(tǒng)兩種目的。中國知「道」而不輕言「道」,日本不知「道」而言「道」,(日本是個格偏狹愛走極端的民族,將「茶道」帶進詭秘的境界,似乎有點走火入魔),中國不愿刻意追求而流于形上,一切順其自然;日本拼命摹仿,追求各種境界而流于形下而不自知。愜意、自然、樸拙,正是中國人飲茶的寫照。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稱"本席"﹑"茶席",為舉行茶道的場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蘆草編成。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約9-10平方米。小巧雅致,結構緊湊,以便于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床間﹑客﹑點前﹑爐踏達等專門區(qū)域。室內(nèi)設置壁龕﹑地爐和各式木窗,一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床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視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于中國,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于中國功夫茶具。其基本茶具與潮州功夫茶具一樣也分四大件:涼爐,煮水用的風爐;茶釜,煮水用的鐵制的有蓋大缽;湯瓶,泡茶用的帶柄有嘴罐,稱"急須";茶碗,盛茶湯用的瓷碗。

另外,還有研磨茶葉的"茶磨"﹑夾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籃";清潔茶具用的"水翻";裝香用的"香盒";沏茶時用于攪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制"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葉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鳥羽毛制成﹑用于拂塵的"羽帚";盛炭的"炭斗";盛爐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還有"和物"(日本)與唐物(中國)﹑高麗物(朝鮮)之區(qū)別。 

查看評論

標簽: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上一篇:清熱降火藥茶     下一篇:返回列表

評論:中國茶藝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lián)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wǎng)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