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wǎng)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偏方大全 > 中醫(yī)保健偏方

腰痛·腎虛證、腎虛腰痛、腎經(jīng)腰痛有什么癥狀?吃什么好得快?

時間:2023-08-05 16:59:13   來源:人體穴位網(wǎng)  作者:m.eeocool.cn
答:

腰痛·腎虛證(lumbago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1])為病證名[2]。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又稱腎經(jīng)腰痛(見《醫(yī)宗必讀·腰痛》)、腎虛腰痛(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腰痛之一[2]。是指腎氣虧虛,以腰痛酸軟,喜按喜揉,腰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fā)作,偏陽虛則少腹拘急,面色晄白,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 偏陰虛則心煩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等為常見癥的腰痛證候[3]。因久病腎虧或年老體衰,或因房勞傷腎,精氣耗損,腎氣虛憊,腰府空虛所致[4][5]。

腰痛·腎虛證可見于慢性腎炎、腎下垂、腰肌勞損、脊椎結核等病[2]。

腰痛·腎虛證患者常見以下癥狀:

患者腰痛以痠軟為主,起病緩慢,隱隱作痛,綿綿不已,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fā)作。如伴少腹拘急,面色?白,手足不溫,神倦肢冷,少氣乏力,滑精,舌淡,脈沉細者,為腎陽虛;如伴有心煩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溲黃,脈細數(shù)者,為腎陰虛。[6][5][3]

這是腎精虧虛,腰部失養(yǎng)的表現(xiàn):腰為腎府,腎主骨髓,腎之精氣虧虛,則腰脊失養(yǎng),故疫軟無力,其痛綿綿,喜按喜揉,是為虛證所見。勞則氣耗,故遇勞更甚,臥則減輕。陽虛不能煦筋,則少腹拘急,四肢不得溫養(yǎng),故手足不溫。面色?白,舌淡,脈沉細皆為陽虛有寒之象。陰虛則陰津不足,虛火上炎,故心煩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均為陰虛有熱之征。[6][5][7]

腰痛·腎虛證偏陽虛者治宜溫補腎陽[7]。

腰痛·腎虛證偏陽虛患者建議食用山茱萸、肉桂山藥、杜仲、龜甲膠、鹿角膠、郁金、羊肉、狗肉、牛肉等[7]。

建議腰痛·腎虛證偏陽虛患者使用以下食療方進行食療[7]

1.姜山狗湯:干姜10g,山藥50~100g,肉桂10g,小茴香15~30g,狗肉100g,將羊肉以外的食物放入鍋內(nèi)煎煮30分鐘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羊肉食用。

2.桂山杞粥:肉桂10g,山茱萸15~30g,枸杞子15~30g,刀豆50g,將以上食物放入鍋內(nèi)煎煮30分鐘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粥食用。

3.姜杞茶:干姜10g,枸杞子15~30g,泡水代茶飲。

腰痛(lumbago[1][8])為病證名。出《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又名腰脊痛(出《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標本病傳論》)。是指以腰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1][8]。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側,或兩側俱痛[5]。腰為腎之府,故腰痛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6]。腰痛多由外感、外傷、勞累、腎虛等引起腰部經(jīng)氣阻滯或經(jīng)脈失養(yǎng)所致[4]??梢娪谌魏文挲g,是很多病證的常見癥狀之一[5]。

腰痛一證,外感內(nèi)傷皆可產(chǎn)生,其病理變化常表現(xiàn)出以腎虛為本,感受外邪,跌仆閃挫為標的特點,因此治療時除散寒行濕,清利濕熱,活血祛瘀,舒筋活絡外,多配補腎強腰的藥物,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6]。據(jù)臨床所見,上述各型單發(fā)的少,兼見的多,腰痛日久,虛實夾雜,用藥尚需互參[6]。治療本病,除內(nèi)治外,尚可配合針灸、按摩、理療、拔火罐、膏貼、藥物熏洗等方法,取綜合治療,療效較好[6]。針灸治療本病證有較好療效。因脊椎結核、腫瘤等引起的腰痛不屬針灸治療范圍。

西醫(yī)的各種脊椎炎、腰椎間盤脫出、脊椎腫瘤、增生性脊柱炎纖維織炎、腰部軟組織損傷、腰肌勞損、腰椎退行性病變、肌肉風濕病及類風濕病及腎下垂、腎盂腎炎、腎周圍組織炎、腎囊積水、腎結核、腎結石和盆腔疾病等,凡出現(xiàn)腰痛者,均屬中醫(yī)腰痛范疇[4][9][5]

詳見腰痛條。

查看評論

標簽: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評論:腰痛·腎虛證、腎虛腰痛、腎經(jīng)腰痛有什么癥狀?吃什么好得快?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lián)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wǎng)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