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漱六(1916年生,江蘇省丹陽市云陽鎮(zhèn)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麻杏射膽湯〕
〔組成〕:(1)凈
麻黃5克 (2)大
杏仁10克 (3)嫩
射干9克 (4)玉
桔梗6克(5)炒蘇子9克 (6)凈蟬衣4.5克 (7)炒
僵蠶9克 (8)制
半夏9克(9)廣
陳皮4.5克 (10)生
甘草4.5克 (11)鵝管石12克(緞、杵)(12)江
枳實6克 (13)指膽星6克。
〔主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癥見咳嗽痰多、咯吐不爽、胸悶氣急、喉癢作嗆有哮鳴音,夜間不得平臥,乳蛾腫脹、苔薄白膩、脈浮滑數(shù)。中醫(yī)辨證為風寒客肺、痰濁內(nèi)阻、肺氣失于宣降者。
〔用法〕:根據(jù)藥劑大小,先將冷水浸過藥面,約半小時再加水少許,煎沸后再煎10分鐘左右,頭煎取汁一碗,接著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頭煎、二煎藥汁一同灌入熱水瓶內(nèi),分2次頓服。如小兒可分3-4次服,當天服完。
〔加減〕:本方為急性支氣管炎慢性喘息性氣管伴有肺氣腫等疾病的有效方劑。
(1)如有口渴煩燥、痰粘、舌紅苔黃者,上方可去
半夏、
陳皮,加
石膏30克、
知母12克、貝母12克。
(2)如形寒肢冷無汗、痰白呈泡沫狀、舌苔白滑者,可去蟬衣、僵蠶、桔梗,加桂枝4.5克、細辛3克、干姜2.4克。
(3)如咽紅乳蛾腫痛、痰稠、舌紅脈數(shù)者,可去半夏、陳皮,加銀花9克、連翹9克、炒牛蒡子12克、生麻黃改用水炙麻黃5克。
(4)如溲黃便秘舌紅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黃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黃改用蜜炙麻黃5克,制半夏改用竹瀝、半夏9克,廣陳皮改用廣橘絡5克。
(5)如咳喘氣逆、腹脹脅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菜菔子9克、白芥子9克。
(6)如脘腹痞脹、口粘納差、苔白膩者,去蟬衣、僵蠶,加厚樸4.5克、焦六曲12克。
(7)如有頭脹頭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陳皮,加辛夷9克、蒼耳子9克。
〔典型病例〕:吳某,男,13歲,學生,1989年7月10日初診。有奶癬史,咳嗽反復發(fā)作,日久發(fā)展為哮喘,每逢秋冬之交必發(fā),已達四五年之久。今感時寒,咳嗽隨起,痰吐不爽,胸悶氣急,喉間有哮鳴音,夜臥不得安枕,舌苔薄白、脈浮滑數(shù),擬〔麻杏射膽湯〕連服3劑,哮喘得止,咳減痰亦少,夜寐已安,仍口干咽燥、舌紅、苔薄黃、脈象滑數(shù),上方去半夏、陳皮,加桑白皮9克,再服3劑,咳平,痰鳴、哮喘未作,因大便干結(jié),上方去半夏、陳皮,加全瓜萎12克、浙貝母12克、凈麻黃改用蜜炙麻黃,迄今年余,哮喘未見復發(fā)。
董氏多少年來在日常診療工作中,咳喘病人較多,單屬寒型或熱型較少,而寒包熱型者屬多數(shù)。臨床上常用宣上導下法,以〔麻杏射膽湯〕加減,既可宣肺達邪,又能清熱導痰,對證下藥,咳喘病每多獲得良好療效,這是董氏臨床辨證經(jīng)驗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