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咳嗽是一種常見呼吸道疾病,一般是由于外界刺激或原發(fā)疾病等因素引起。那么,最快速止咳方法是什么?今天給大家分享止咳最快的偏方大全。一起來看一下吧。
最快速止咳方法
方法1、蘿卜水止咳
功效:白蘿卜潤肺止咳,是比較溫和有效的止咳方法,無論是男女老少,都能用。不僅對嬰幼兒咳嗽有很好療效,而且白蘿卜水對治療夜間咳嗽的效果特別顯著
用法:白蘿卜切片放入鍋中,加水煮熟,最后蘿卜可以撈出不要,光喝水就夠了。一般情況下一天一次就行,如果咳嗽癥狀比較嚴重、持續(xù)性咳嗽,那就連續(xù)多喝幾天。覺得口感不適的還可以在其中加入少許蜂蜜,蜂蜜性涼,也正好可以清肺熱?;蛘哌€可以直接把蜂蜜和生蘿卜片混合,密封放置兩小時,讓蘿卜自然腌制出水分,然后把這天然的蜂蜜蘿卜水加溫水喝就可以。
方法2、風油精止咳
功效:風油精大家熟知的就是醒神、止癢、驅(qū)蟲、防暑的這些作業(yè),但是本身風油精還能有止咳平喘的功效。
用法:擦風油精有止咳平喘的作用,而且見效快。在咳嗽氣喘的時候,可以用風油精在脖頸兩邊擦一下,咳嗽能立刻止住,而且痰喘的癥狀也能有很大的減輕。還有一種說法是風油精直接喝能有立刻止咳的效果,但是這種做法可能比較刺激,大眾可能不太能接受。
方法3、芝麻油煎蛋
芝麻油煎蛋在感冒和咳嗽的早期仍然非常有效。首先,加熱鍋,往鍋里倒芝麻油。芝麻油的加入量應(yīng)該比我們?nèi)鲭u蛋時通常使用的油多一點。你可以在鍋里放一點姜末,然后把雞蛋打入鍋里,攪拌后用筷子快速攪拌雞蛋,雞蛋一成型就關(guān)掉火。趁熱吃,最好早上空腹部,吃3-5天,可以起到止咳的作用。
4、生姜、蘿卜、雪梨水
可以用白蘿卜片配生姜,加入一些雪梨開水飲用,還可以起到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5、羅漢果雪梨茶
羅漢果能潤肺止咳化痰,梨能潤肺止咳。用羅漢果和雪梨開水代替茶可以治療咳嗽和咳痰,達到潤肺的效果。
6、蘿卜蔥水
先用三碗水煮蘿卜,然后加入蔥、姜,熬成湯,和藥渣一起吃。具有宣肺解表、祛痰止咳的功效。對治療風寒咳嗽、痰多、畏寒乏力、酸痛有很好的效果。
7、秋梨醬
將準備好的雪梨洗凈、去皮、切成小塊備用,然后放入攪拌機中攪拌均勻,取出,將鍋加熱,將準備好的生姜和冰糖放入鍋內(nèi),將羅漢果粉碎后放入鍋內(nèi)燉煮,等待約半小時后,取出準備好的雪梨,漏光篩渣,只剩下湯, 然后將湯用小火煮沸,待湯完全變稠后,將準備好的雪梨放入鍋中燉,收集湯,然后將鍋倒入碗中或一些研磨機中冷卻,即可食用。
不吃藥怎么快速止咳?
1、按摩魚際、太淵
方法:用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天突、魚際、太淵各2分鐘,用力由輕到重,以不感到難受為宜。
2、按摩咳喘穴、中指內(nèi)側(cè)
功效:咳喘穴位于無名指和小拇指連接處的凹陷,按摩后可以快速止咳;中指內(nèi)側(cè)(偏無名指)有一個消咳反射區(qū),按摩后也可迅速止咳。
方法:每只手按壓咳喘穴幾十下;消咳反射區(qū)推按幾分鐘。
3、按摩尺澤、列缺
功效:按摩列缺可以止咳、治喘,緩解支氣管擴張咳血癥狀;按摩尺澤穴可以緩解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癥狀。
方法:用拇指按壓穴位,每穴2分鐘。注意力度適中,以輕中度的酸脹感為宜。
艾灸止咳定喘方法
1、艾灸天突、中府
功效:艾灸天突穴可以寬胸理氣、利痰宣肺;艾灸中府可以緩解咳嗽、氣喘、胸部脹滿、胸痛等癥狀。
方法:點燃艾條,對準穴位懸空灸,每穴10分鐘,注意不要燙傷皮膚。
2、艾灸大椎、定喘
功效:艾灸大椎可以疏風散寒、補虛止咳;艾灸定喘穴可以平喘、止咳。
方法:點燃艾條,對準穴位懸空灸,每穴20分鐘??梢赃_到快速止咳的效果。
3、艾灸肺俞、厥陰俞
功效:艾灸肺俞可以緩解咳嗽、氣喘、盜汗等癥狀;艾灸厥陰俞可以緩解咳嗽、胸悶等癥狀。
方法:點燃艾條,對準穴位懸空灸,每穴10分鐘,注意不要燙傷皮膚。
止咳最快的藥物
1、止咳枇杷顆粒
適應(yīng)人群:適用于支氣管咳嗽、嗓子癢咳嗽的情況。
止咳枇杷顆粒的功效:止咳、化痰。治療咳嗽。
2、橘紅丸
成分:石膏、地黃、桔梗、知母、瓜蔞皮、麥冬、款冬花、紫菀、苦杏仁、紫蘇子、甘草、茯苓、法半夏、陳皮、化橘紅。
適應(yīng)人群:適用于肺熱燥引起的支氣管咳嗽,咳嗽痰多的情況。
橘紅丸的功效:潤肺、止咳、化痰、清肺。治療熱燥咳嗽。
3、蛇膽川貝液
適應(yīng)人群:適合長時間咳嗽,有痰的患者。
蛇膽川貝液的功效:祛風、除痰、止咳、散結(jié)。用于風熱感冒后的久咳,痰多。
今天的分享止咳最快的偏方大全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另外提醒所有咳嗽的朋友,不要吃過于辛辣,刺激性油膩的食物,如辣椒、烤肉,烤鴨等。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尤其是天氣變化時,要及時加減衣物。如果咳嗽始終得不到緩解,就應(yīng)該及時就醫(yī),排除是否有原發(fā)病癥。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