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防病健" />
熱門關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wǎng)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中醫(yī)膏方 > 認識膏方

中醫(yī)膏滋方理論考源

時間:2012-05-19 14:43:52   來源:人體穴位網(wǎng)  作者:m.eeocool.cn

(四)

  知道了膏滋產(chǎn)生的緣由和理論基礎,許多與膏滋方有關的問題就能看得比較清楚了。

  按照《黃帝內經(jīng)》“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理論,冬季陽氣潛藏,萬物多靜少動,紛紛養(yǎng)精蓄銳。人類亦要順應自然,藏精納氣,此時服用一些滋補腎命的藥物,將有利于腎的藏精功能,加強命門的元精儲備,提升來年春天新一輪的生發(fā)機能(水生木,俗諺:“冬令進補,來春打虎”),增強身體的免疫力(“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因此,冬季是服用膏滋藥的最佳時期。

  冬令進補為什么選擇膏劑?《說文·肉部》“膏,肥也”,常借指物之精華,如“民脂民膏”、“黃金之膏”、“玄玉之膏”;又有滋潤之意,《廣雅·釋言》:“膏,澤也”;《集韻·號韻》:“膏,潤也”?!抖Y記·內則》孔穎達疏:“凝者為脂,釋者為膏,以膏沃之,使之香美。” 膏劑黏稠,在體內吸收慢,停留時間長,比其他劑型能更好地發(fā)揮滋養(yǎng)作用?!鹅`樞·五癃津液別》:“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冬令進補以填補命門元精為主,膏劑就是最合適的劑型。

  膏滋方常選用滋膩多脂質的藥材如地黃、萸肉、山藥、枸杞、菟絲、女貞、麥冬之類以及阿膠、鹿膠、龜膠等所謂“血肉有情”的藥物,因這些藥物容易出膏,也與膏劑的特性相諧。而藥性清淡少汁的藥物就較少入膏。《國語·晉語一》:“嗛嗛之食,……不能為膏。”雖不是講制作膏劑,但意思有可相通處。

  因服用膏滋原本不以治病為主要目的,故一些治療性的常用藥物,如清熱解毒類的黃芩、黃連等,攻下類的大黃、芒硝等,消導類的山楂、萊菔子等,理血類的蒲黃、五靈脂等一般不入膏方。

  冬令進補的思想依據(jù)的是“冬藏精”和“秋冬養(yǎng)陰”的理論,“藏”是狀態(tài),養(yǎng)是調養(yǎng),不等于單純的補。腎命學家深得其中奧義,故張介賓提出“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有些人開膏方一味蠻補而產(chǎn)生的副作用,是開方人的問題,而不是膏方的過錯。

  后世醫(yī)家在冬季進行膏方調理時發(fā)現(xiàn),服用膏方后對某些慢性病有意外的效果;又有意在膏方中針對某些慢性病癥結合使用一些治療性藥物,也常常能取得很好療效,采用膏方治療慢性病在近代江南醫(yī)家中亦逐漸形成風氣。

  膏方可以用來治療慢性疾病,但不等于說治療慢性病的方都適宜在膏方中應用。哪些情況可以用?如何用?哪些情況不適宜用?這是膏方應用中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按照《黃帝內經(jīng)》“秋冬養(yǎng)陰”的理論,筆者在一些入秋以后肺氣失降、內火偏盛的患者中,提倡先期服些降氣潤燥的秋膏,收到了較好效果。秋膏與冬膏目的是不同的,用藥也有區(qū)別。現(xiàn)在服秋膏之風才剛剛開始興起,最近忽見媒體上有人在講“補冬不如補霜降”!這是不了解膏方理論者為了商業(yè)利益發(fā)出的廣告性口號。若將傳統(tǒng)的冬膏都提前到秋季服用,后果將不堪設想!

  可見,只有搞清膏滋方的起源和理論依據(jù),才能明了膏滋方的使用原則和適用范圍,提高運用膏滋方的學術水平和臨床療效,探討膏滋方的發(fā)展方向。
 

共3頁   首頁 上一頁 1 2 3

查看評論

評論:中醫(yī)膏滋方理論考源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lián)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wǎng)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