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鼻腦方
【來源】向芳世,《新中藥》(8)1990年
【組成】法半夏、云茯苓、蒼術(shù)、石菖蒲、炙黃芪、當歸、郁金、丹參、陳皮、板藍根、黃芩、葛根各10克,升麻、砂仁各3克。
【用法】上藥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溫服,每日1劑,5劑為1療程,可連服1~5療程,療程間隔3日。同時配用開水泡中藥方(辛夷、蒼耳子、杭菊花各10克,生甘草3克),代茶飲,可服3~5劑鞏固療效。
【功用】燥濕化痰、益氣健脾、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病由脾虛痰濕,且與熱毒內(nèi)蘊、氣滯血瘀有關(guān)。故方用法半夏、陳皮、云茯苓、蒼術(shù)、石菖蒲燥濕化痰;炙黃芪、升麻、砂仁益氣健脾升清;黃芩、葛根、板藍根清熱解毒;當歸、郁金、丹參活血化瘀。本方攻補兼施、寒熱并用、標本同治,使之達到脾健化痰、清陽得升、熱毒自去、氣血調(diào)和,而鼻通痛止。因方切病機,故收效頗捷。
【主治】控腦砂(鼻淵兼腦痛),證見鼻流臭穢濁涕,不聞香臭,頭昏悶重脹痛、嗜睡乏力,惡心欲嘔等癥。本病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之慢性鼻炎、副鼻竇炎、額竇炎以上頜竇炎等病。
【加減】如見全頭痛,加白芷10克,炙甘草3克;前額痛甚,加白芷、元胡各10克;兩側(cè)痛甚,加柴胡、川芎各10克;頭頂痛甚,加藁本、杭菊花各10克;頭重甚、加厚樸、白蔻仁各10克;神疲嗜睡,加太子參12克,干姜6克;鼻塞流膿濁甚者,加辛夷花、蒼耳子各10克;惡心欲嘔者,加吳茱萸6克,竹茹10克。
【療效】治療32例,結(jié)果近期治愈25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6%。本病多為纏綿難愈之病,筆者驗之臨床,亦收良效。
7.9 鼻淵散
【來源】程爵棠,《四川中醫(yī)》(2)1984年
【組成】芙蓉葉、香白芷、辛夷花各15克,細辛3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勿泄氣。臨證用藥前,先用藥棉棒將鼻腔涕液拭干凈后,再取本散適量(約0.15克)用吹藥器吹入患側(cè)鼻腔內(nèi)或令患者用鼻吸入,每次吹2~3下。每日吹3次。
【功用】疏風泄熱,宣肺通竅。
【方解】《辨證錄》云:“蓋少陽生發(fā)之氣,全賴腎水為之滋養(yǎng),腎水虛則膽火無制而上逆于腦,膽熱蒸蒸,氣化濁涕,走空竅而外于鼻、臭不堪聞。”《外科證治全書》云:“鼻流濁涕,經(jīng)年累月不止,當明寒熱,涕臭屬熱,……涕流不臭覺腥者,屬虛寒。”蓋肺開竅于鼻,又鼻為肺之門戶,本病多因外感風寒,肺失宣發(fā),風寒內(nèi)郁,壅滯鼻竅,或因膽經(jīng)之熱移腦,壅滯鼻竅所致。病在鼻竅,內(nèi)連肺與膽也。治宜疏風泄熱,宣肺通竅。方用香白芷、辛夷花、細辛疏風散寒,宣肺通竅以復肺氣宣發(fā)之用;入芙蓉葉、冰片清熱消炎,通竅止痛以清泄伏熱,通竅清腦。諸藥配伍為用,一清一溫,清溫并用,共奏疏風泄熱、宣肺通竅之功。又因外用,俾藥力直達病所,故奏效頗捷。
【主治】鼻淵(慢性鼻竇炎,副鼻竇炎)及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癥見單鼻或雙鼻鼻塞,時流膿濁涕或稀涕,有腥臭味,多伴有頭脹痛或頭暈?zāi)垦?,記憶力減退,易感冒,感冒后鼻塞加重,鼻液增多。
【療效】筆者用本方治療鼻淵300例,其中:急性鼻淵165例中,痊愈147例,顯效14例,有效4例;慢性鼻淵135例中,痊愈108例,顯效21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9.34%。
【附記】本方為程氏祖?zhèn)髅胤?。?jù)筆者臨床觀察,凡鼻淵,無論病之久暫,急性或慢性,證之寒熱虛實,用之多獲良效。三十多年來,用本方治驗甚多,總有效率達99%以上,其中痊愈率為85%。本病,尤其慢性(鼻淵),必須堅持用藥,切忌間斷,方獲良效。若兼感冒,必須先治感冒,或輔以湯劑,內(nèi)外兼治,方為上策。且本方適用證廣,療程短、奏效快、療效高、藥簡價廉,無任何毒副作用。
注意事項:忌用指甲挖鼻孔,以免損傷鼻腔黏膜,或帶菌進入鼻腔。擤鼻涕時,不可同時按壓鼻腔兩側(cè),用力也不宜太重,忌煙、酒及辛熱辛辣、肥甘之品。
7.10 通治鼻淵方
【來源】周執(zhí)中,《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辛夷5克,葛根、升麻各3克,黃芩、生石膏各10克,知母、苦丁茶各6克,山梔10克,羚羊角1.2克(研沖)。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辛涼清熱,開上宣郁。
【主治】鼻淵。此因膽熱移于腦所致者。
【療效】臨床屢用,頗能應(yīng)手取效,效佳。
【附記】若屬鼻淵輕證,可用周氏家傳蘇葉湯:蘇葉、杏仁、桔梗、枳殼、旋覆花、川防風各6克,前胡、生石膏各10克,辛夷、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劑。頗有效驗。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