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清泄肝膽方
【來源】印會河,《中醫(yī)內(nèi)科新論》
【組成】柴胡9克,黃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枳殼、竹茹、龍膽草、梔子各9克,蔓荊子12克,蒼耳子9克,大青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泄肝膽。
【方解】方用柴胡、黃芩、龍膽草、梔子清肝膽而泄火熱;半夏、竹茹清除痰熱而和胃;青皮、枳殼(實)下氣降火而除痰熱;大青葉清熱解毒,以消內(nèi)耳之炎癥。
【主治】內(nèi)耳性眩暈。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附記】本方已為印老“抓主癥”的常用方,凡病見頭目眩暈,羞明不敢睜眼者,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但須注意慎勿加入重鎮(zhèn)潛陽之藥。
2.9 暈得寧湯
【來源】毛如寶,《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代赭石30克(先煎),夏枯草、姜半夏、豬苓、鉤藤(后入)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平肝熄風,化痰泄?jié)帷?/p>
【方解】朱丹溪有“無痰不作眩”,《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之說。故本病治宜平肝熄風、化痰泄?jié)?。方中代赭石、夏枯草,鉤藤平肝熄風;姜半夏化痰止嘔;又因水為痰之源,故佐豬苓利水;代赭石配半夏加強了降逆止嘔作用。
【主治】耳源性眩暈。
【療效】治療28例,基本治愈23例,好轉(zhuǎn)5例。一般服3劑后即見效。
2.10 天香湯
【來源】劉少林,《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天麻10克,青藤香20克,柴胡10克,當歸、丹參、白芍各12克,枳實4克,白芷2克,石菖蒲10克,雞血藤25克,馬蘭30克,白術(shù)20克,茯苓、砂仁各10克,木瓜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飯前吞服。煎藥方法:一次性摻水煎功效95%,二次摻水煎功效60%,三次摻水煎功效40%。因此,煎藥一次摻足水,服用3次,功效最佳。
【功用】調(diào)和肝胃,平肝熄風,祛瘀開竅,養(yǎng)血理氣,通絡(luò)祛濕。
【主治】眩暈癥,頭暈頭痛,眩暈眼花,心煩耳鳴,失眠多夢,惡心嘔吐,軟弱無力,氣血虛弱(美尼爾氏綜合征)。
【加減】眩暈以天香湯隨癥加減;肝陽上亢型加石決明30克(先煎),夜交藤25克;氣血虧虛型加黃芪15克,首烏15克;腎精不足型加菟絲子20克,骨碎補10克;痰濁中阻型加遠志12克,清半夏6克。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顯著。
(查看評論) |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