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米50克,炒黃至透出香味,研細末。2--3克/次,2--3次/日。
(2)雞蛋殼10克,陳皮10克,雞內(nèi)金10克(炒黃)研細末。1--2克/次,3/日。
(3)茶葉2克,小茴香3克,水煎服2--3次/日。
(4)茄子根10克,生" />
熱門關(guān)注
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guān)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
人體穴位網(wǎng)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偏方大全 > 兒科偏方 > 泌尿類偏方

治療小兒腹瀉偏方大全

時間:2013-07-02 16:27:36   來源:人體穴位網(wǎng)  作者:m.eeocool.cn

32.薯蕷茶治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是我多年頭痛的麻煩事。有位山村老者介紹我用山200克、芡實20O克、扁豆100克,三者搗碎和勻,每日30克代茶飲。沒料到,還真去了根。

白術(shù)厚樸肉蔻茶,用于慢性腹瀉屬于寒濕困脾型者。原料為白術(shù)200克、厚樸200克、肉蔻150克。先將白術(shù)炒至微黃色,后合它藥共搗碎和勻,每日20克,代茶飲。

②白術(shù)芍藥茶,用于慢性腹瀉屬于腫脾不和癥型者。原料為白術(shù)忱150克、芍藥100克。將二藥共搗碎和勻。每日20克,代茶飲。

33.炒山楂片治慢性結(jié)腸炎
我患慢性結(jié)腸炎多年,久治不愈,從不敢生吃瓜果。后得一方,服后現(xiàn)已痊愈。介紹如下:用1.5兩的山楂片切碎放在鍋里炒至發(fā)黏有些冒煙,把鍋移開火倒進1.5兩的白酒,再倒到藥鍋里(沙鍋)加多半小碗水,微火煮至山楂片全化(約10分鐘防止煮糊),再放入1.5兩的紅糖攪化,每天早晚空腹各服一劑,連服五天,10劑即可。

34.按摩腹部治腸粘連
我動過兩次腸胃手術(shù),并發(fā)廣泛性腸粘連,引起經(jīng)常性腸梗阻,痛苦萬分。后經(jīng)人介紹按摩腹部治愈,多年未犯。其方法是:早上起床和晚睡前,乎臥床上,雙腳彎立,腹肌放松,先用左手放右手背上,右手掌在腹部上圍肚臍順時針由里向外按摩100圈以上,后用右手放左手背上,左手掌在腹部上圍肚臍逆時針由外向里按摩100圈以上,然后用左右手交替,從心口處偏左些向腹下按摩100次以上。中午也可加做一遍,但須飯后半小時。按摩次數(shù)、輕重自己掌握,以舒適為度。

35. 紅尖椒籽治腸炎
每日早、中、晚各服紅尖椒籽10-20粒,對治療急性和慢性腸炎效果顯著,一般一兩天即愈。本人多次試用,屢用屢效。

36.銀杏治慢性痢疾
70年代后期,我丈夫每年春秋都犯一腹瀉病,1987年春最重,患慢性痢疾一個多月,藥沒少吃,但都無顯效。后同事說銀杏可治此病。我去藥店買了42個銀杏(僅花了0.78元),早晚各七個,砸開后水煎服,連仁吃掉,連服三天(注:不拉即停)。此方治好了我大夫的老毛病,至今10年,從未犯過。

37。馬齒莧團子治濕熱痢疾
濕熱痢疾是一種濕熱之邪、阻滯腸腑病癥,常有赤白膿相夾,稠黏氣臭,腹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短,或見畏寒發(fā)熱、口干、苔黃、脈滑。取鮮馬齒莧100克、大蒜1至2頭,攤雞蛋兩個做餡,以小米面或玉米面加點白面包成團子上鍋蒸熟食用。2至3天病即好轉(zhuǎn)。

38.白酒燒止痛片治腹瀉
我以前插隊時曾得過一次傷寒病,每天腹瀉十幾次,吃什么藥都止不住,后來有人告訴我:用一片止痛片放在勺里,再倒一點白酒,將酒點著,等酒精燒盡火滅后,用少許白開水,將藥服下,半小時后,可止瀉。我服藥后,腹瀉由一小時一次,延長為半天一次,后來又服用了兩次,腹瀉就好了。以后家中有人腹瀉時,也服此方,都很靈驗,基本服藥1~2次就好。連我的鄰居81歲的老人,夏季腹瀉十多天,吃了好多種藥都不見效,可按此方,吃3次就好了。

39.喝鐵觀音茶治慢性結(jié)腸炎
我愛人患慢性結(jié)腸炎多年,每天早晨起床必須先大便,連續(xù)大便三四次才行。多年來,采取中、西醫(yī)治療效果不佳。1996年春節(jié)期間,福建朋友來京過節(jié),他有個習慣:起床刷牙后喝鐵觀音茶。每天,我愛人禮節(jié)性與他同飲。不料我愛人發(fā)現(xiàn)早晨大便次數(shù)減少。待客人走后,我愛人繼續(xù)用剩余的茶葉泡沏來喝(空肚子喝)。近兩個月來他的大便次數(shù)確實減少了,我們認為可能與喝鐵觀音茶水有關(guān),現(xiàn)擬文介紹有同樣病的患者

共5頁   首頁 上一頁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查看評論
上一篇:小兒遺尿偏方     下一篇:治療小兒腹瀉的偏方

評論:治療小兒腹瀉偏方大全

精彩專題

首頁 | 高級搜索 | 聯(lián)系我們 | 信息反饋 | 網(wǎng)站地圖 | 返回頂部 | RSS訂閱

Copyright © 2012 - m.eeocoo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體穴位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