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紙張:字號選擇:超大 帶圖打印打印此頁面 返回原文

胃經穴位 清胃經 補胃經 推胃經:小兒穴位(圖文) 打印頁面

人體穴位網 m.eeocool.cn    2012-06-17 14:39:25  

穴位:胃經

位置:拇指掌面第2節(jié)(或者說是位于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節(jié))。

部位:自腕橫紋至拇指根部,外側緣赤白肉處。

胃經的準確位置圖

胃經位于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節(jié)。操作時,旋推為補,稱補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胃經。補胃經和清胃經統(tǒng)稱為推胃經。具有清脾胃之濕熱,和胃降逆的作用。寶寶吐奶、嘔吐的時候,或者老是打嗝的時候,可以給孩子推推胃經。

小兒按摩穴位:胃經

【小兒穴位:胃經位置真人圖】

小兒穴位胃經

功用:清胃熱,止嘔降逆,除煩躁止血。

藥性:清胃為定胃湯。

主治: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熱不退,吐血及鼻血。

手法:推法,自腕橫紋推至拇指根部稱為清胃。一般情況下此穴只清不補。

操作:5-10分鐘。

按:清胃熱,降胃氣,一般嘔吐皆可用之。胃氣下降而不上逆,嘔吐可愈。麻疹兼嘔吐的,也可用清胃法。

操作:用拇指端自掌根推向拇指第2節(jié)為清,見下圖,叫做胃經。反之為補,叫做胃經。約推100~300次。

【補胃經】

 

補胃經 

清胃經

 

清胃經

主治:嘔吐,泄瀉,食欲不振等。

操作時,旋推為補,稱補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胃經。補胃經和清胃經統(tǒng)稱為推胃經。具有清脾胃之濕熱,和胃降逆的作用。寶寶吐奶、嘔吐的時候,或者老是打嗝的時候,可以給孩子推推胃經。

病案舉例:

有的孩子除了眼角發(fā)紅之外,嘴辰也發(fā)紅。

中醫(yī)說,脾胃開竅于唇,所以還要清清胃經。

大拇指的第一關節(jié),從指根向指尖推300次即可。

胃穴和板門穴:三字經教材中胃穴是位于腕橫紋至母指根部,外側緣赤白肉際處,屬線性穴位。也有教材認為是母指腹部第一節(jié)(即靠近指根處那節(jié)),臨床上基本是按三字經教材為準。清胃是離心方向推,即從腕橫紋推到母指根部,也有些人習慣從腕橫紋直推到母指尖的,效果一樣。板門穴的位置三字經教材定義的比較細:母指下,掌面大魚際肌之中點,以指點之有大如豆粒的筋頭。重按有酸麻感,屬面性穴位。周爾晉教材中則對板門穴位置定義的比較寬,說是在手掌大魚際的平面,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橢圓形的面狀,所以又好找又容易操作。而張漢臣教材中的板門穴則是和三字經的胃穴位置一樣(即母指下,手掌橈側面赤白肉際處,是線性穴位,陳為章講座中說的板門穴也是采用張漢臣教材中的定義,有些奇怪,陳為章自稱是三字經派的傳人,但板門穴卻不是以三字經派為標準,不過都是大師級的人物,板門也是常用穴位,效果應該都是確切的)。正宗的三字經派和周爾晉對板門穴的操作都是用揉法,張漢臣對板門穴的操作是來回推(陳為章也是)。板門穴是按三字經派的方法。清胃和板門這兩個穴位都屬涼性,都有清胃熱止嘔吐的功效,所以很多人搞不懂啥情況下應該用清胃,啥情況下應該用清板門,清胃偏重于清利濕熱,去胃火,降逆止嘔,所以濕熱癥,還有像牙齦腫痛,口臭,急性扁桃體炎,實熱便秘或傷食嘔吐,用清胃效果好過板門。而清板門偏重于治療胃陰虛,上吐下瀉,腹痛和消化不良這些癥狀。當然有時候清胃和板門也常配合用,特別是腹痛和傷食嘔吐,清胃和板門幾乎都是必用的。另外清胃與六腑配合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而板門和補腎水,涌泉配合可以治療陰虛低熱。獨揉板門穴20-30分鐘可以治療消化不良,厭食癥。

文章來源:http://m.eeocool.cn/rentixuewei/xiaoertuina/2012-06-17/7090.html
打印紙張:字號選擇:超大 帶圖打印打印此頁面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