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薟 打印頁面
人體穴位網(wǎng) m.eeocool.cn 2022-08-19 09:51:48
豨薟(學(xué)名: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是菊科豨薟屬植物。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30-100厘米,分枝斜升,上部的分枝常成復(fù)二歧狀;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咳~花期枯萎;中部葉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1.8-6.5厘米。頭狀花序徑15-20毫米,多數(shù)聚生于枝端,排列成具葉的圓錐花序。瘦果倒卵圓形,有4棱,頂端有灰褐色環(huán)狀突起,長3-3.5毫米,寬1-1.5毫米?;ㄆ?-9月,果期6-11月。
廣泛分布于歐洲、俄羅斯(高加索)、朝鮮、日本、中國、東南亞及北美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qū);在中國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海南、臺(tái)灣、廣西、云南等省區(qū)。生長于海拔110-2700米的山野、荒草地、灌叢、林緣及林下,也常見于耕地中。
全草供藥用,有解毒、鎮(zhèn)痛作用,治全身酸痛、四肢麻痹,并有平降血壓作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豨薟
學(xué)名
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
別稱
豨薟草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合瓣花亞綱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亞科
管狀花亞科
族
向日葵族
屬
豨薟屬
種
豨薟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目錄
1植物學(xué)史
2形態(tài)特征
3產(chǎn)地生境
4繁殖方法
5栽培技術(shù)
6病蟲防治
7主要價(jià)值
折疊編輯本段植物學(xué)史
《本草正義》記載,豨薟之草,微有臭味,故得豨名。豨者,豕也。言此草之氣,其臭如豕。古人有豬膏母之別名,其義一也。
折疊編輯本段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30-100厘米,分枝斜升,上部的分枝常成復(fù)二歧狀;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葉花期枯萎;中部葉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1.8-6.5厘米,基部闊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頂端漸尖,邊緣有規(guī)則的淺裂或粗齒,紙質(zhì),上面綠色,下面淡綠,具腺點(diǎn),兩面被毛,三出基脈,側(cè)脈及網(wǎng)脈明顯;上部葉漸小,卵狀長圓形,邊緣淺波狀或全緣,近無柄。
頭狀花序徑15-20毫米,多數(shù)聚生于枝端,排列成具葉的圓錐花序;花梗長1.5-4厘米,密生短柔毛;總苞闊鐘狀;總苞片2層,葉質(zhì),背面被紫褐色頭狀具柄的腺毛;外層苞片5-6枚,線狀匙形或匙形,開展,長8-11毫米,寬約1.2毫米;內(nèi)層苞片卵狀長圓形或卵圓形,長約5毫米,寬約1.5-2.2毫米。外層托片長圓形,內(nèi)彎,內(nèi)層托片倒卵狀長圓形?;S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長0.7毫米;兩性管狀花上部鐘狀,上端有4-5卵圓形裂片。瘦果倒卵圓形,有4棱,頂端有灰褐色環(huán)狀突起,長3-3.5毫米,寬1-1.5毫米?;ㄆ?-9月,果期6-11月。
折疊編輯本段產(chǎn)地生境
廣泛分布于歐洲、俄羅斯(高加索)、朝鮮、日本、中國、東南亞及北美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qū);在中國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海南、臺(tái)灣、廣西、云南等省區(qū)。生長于海拔110-2700米的山野、荒草地、灌叢、林緣及林下,也常見于耕地中。 適應(yīng)性較強(qiáng),但在溫暖潮濕環(huán)境生長較好。土壤以富含腐殖質(zhì)、肥沃、疏松的夾沙土生長較好。
折疊編輯本段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在秋季果實(shí)變黃黑時(shí)采收,曬干脫粒,放干燥處貯藏。3-4月播種。播前,深挖土地,軟細(xì)整平,開133厘米寬的廂,按行窩距各約26.6厘米開淺窩,施人畜糞水后,每畝用種子50-75克,拌成種子灰,撤在窩里。也可在3-4月實(shí)行撒播育苗,苗高13.3-16.6厘米時(shí)移栽。
折疊編輯本段栽培技術(shù)
田間管理:中耕除草、追肥三次。第一次在出苗后,扯草施提苗肥,第二次在5月,第三次在6月。肥料用人畜糞水或氮素化肥。稀薟草可與玉米,高梁等間種,每隔四行稀薟草種一行玉米。
收獲加工:豨薟在播種后9-10月收獲,齊地割取全草,曬干即成。豨薟打捆包裝貯運(yùn),放干燥處,防受潮發(fā)霉和蟲蛀。
折疊編輯本段病蟲防治
蟲害有天蛾幼蟲,可捕殺或用6%可濕性六六六防治。
折疊編輯本段主要價(jià)值
全草供藥用,有解毒、鎮(zhèn)痛作用,治全身酸痛、四肢麻痹,并有平降血壓作用。 《唐本草》始載之,言其氣味苦寒,治熱譬,煩滿不能食,生搗汁飲三合,多則令人吐。又謂豬膏母,氣辛苦平,主金瘡止痛,除諸惡瘡,消浮腫,搗封之散敷,并良。藏器謂:久瘧、痰瘧,搗汁服,取吐。又搗敷虎傷、狗咬、蜘蛛咬、蠶咬、蠼螋溺瘡。蘇頌謂:蜀人單服稀薟,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葉凈洗,人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凡九次。氣味極香,搗末蜜丸,服之,云甚益元?dú)?,治肝腎風(fēng)氣、四肢痹、骨間冷、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安五臟,生毛發(fā),兼主風(fēng)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又江陵節(jié)度成訥及知益州張?jiān)?,皆有進(jìn)豨薟丸表,極言其治中風(fēng)大效。壽頤按:此物生時(shí),氣臭味澀,多服引吐,蓋性本寒涼,而氣猛烈,長于走竄開泄,故能治熱煩癰毒而吐痰瘧。及其九次蜜、酒蒸曬,和蜜為丸,則氣味已馴,而通利機(jī)關(guān)、和調(diào)血脈,尤為純粹,凡風(fēng)寒濕熱諸痹,多服均獲其效,洵是微賤藥中之良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