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yī)治療蕁麻疹秘方 打印頁面
人體穴位網(wǎng) m.eeocool.cn 2012-12-05 15:33:46
10.1 荊防方
【來源】趙炳南,《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
【組成】荊芥穗、防風、僵蠶、紫背浮萍、生甘草各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丹皮、干地黃、黃芩各9克,薄荷、蟬衣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方解】方中以荊芥、防風、薄荷、蟬衣為主要藥,荊芥辛苦而溫、芳香而散、氣味輕揚入氣分,驅(qū)散風邪;防風其氣不輕揚,能散入于骨肉之風,故宜在表之風邪,用防風必用荊芥;薄荷輕清涼散,善解風熱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蟬衣涼散風熱,開宣肺竅,其氣清虛,善于透發(fā)。此四味合用,清熱疏風、表散的作用較強,故為第一線藥組;而牛蒡子、浮萍、僵蠶為第二線藥組,作用較強。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透疹:浮萍輕浮升散、善開主竅;僵蠶祛風散結(jié),單用也可治風瘡隱疹。協(xié)助第一線藥組以透達表熱之邪。金銀花、黃芩解毒清肺熱以泄皮毛之邪;丹皮、干地黃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解表、清熱止癢之功。本方適用于急性蕁麻疹偏于風熱的,病程在1個月內(nèi)尤為適宜。
【主治】急性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
【加減】若見惡寒重,發(fā)熱輕,風團皮損偏白者屬于風寒,本方去薄荷,重用荊芥,加干姜皮也可使用;若服用一二劑后皮損逐漸消退,可以減去第一線藥組,以免疏散太過,大汗傷氣。若兼見高熱,可增加服藥次數(shù),即日服4次即可。若兼見吐瀉、腹痛等胃腸道癥狀時,可加服周氏回生丹,每次7~10粒,效果較好。
【療效】屢試屢效,效果頗著。
10.2 麻黃方
【來源】趙炳南,《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
【組成】麻黃、干姜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鮮皮、丹參各15克,陳皮、丹皮、白僵蠶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開腠理,和血止癢。
【方解】因血虛而外受寒濕之邪傳經(jīng)入里而致的㾦癗。方中以麻黃、杏仁、干姜皮取其辛溫宣肺以開腠理、推邪外出;佐以浮萍、白鮮皮走表揚散寒濕;丹參、丹皮,養(yǎng)血活血,古人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之謂也。白僵蠶化痰祛風、疏通經(jīng)絡;陳皮伍杏仁宣肺理氣、祛邪外出;陳皮伍干姜皮能理氣開胃,醒脾化濕、以期內(nèi)外兼治;干姜皮伍麻黃,又能緩和麻黃辛溫透達之性,以免大汗傷正。諸藥合用,共奏散風、活血、除濕、止癢之功,對風寒所致的蕁麻疹有較好的療效。
【主治】血虛因寒濕或風寒而發(fā)者的慢性蕁麻疹,或急性蕁麻疹。
【療效】臨床屢用,頗有佳效。曾驗證數(shù)例急性蕁麻疹、證屬風寒者、均獲痊愈。
10.3 麻黃蟬衣湯
【來源】冉雪峰,《冉氏經(jīng)驗方》
【組成】麻黃、蟬蛻各6克,槐花米、黃柏、烏梅、板藍根、甘草、生大黃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一般2~3劑即蕁麻疹消退。
【功用】抗過敏、散風熱、涼血祛風、清熱解毒。
【方解】方中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jīng)絡,大能表散風邪、祛除寒毒。”(《本草正》)蟬蛻宣肺、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槐花清熱涼血,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有維持毛細血管正常的抵抗力、減少血管通透性的作用;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烏梅“能斂浮熱,能吸氣歸元”(《本草經(jīng)疏》),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有抗過敏作用;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大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甘草和中緩急、解毒潤肺。諸藥合用,既能抗過敏,又能散風熱,用于治療風熱型蕁麻疹,實有捷效,是已故名醫(yī)冉雪峰創(chuàng)立的特效驗方之一。
【主治】蕁麻疹。
【加減】出現(xiàn)全身反應,有發(fā)熱惡寒者,加金銀花15克,蘇葉3克;大便干、大黃加至15克;出現(xiàn)氣短、呼吸困難者,加杏仁9克,瓜蔞15克;大便溏者,首劑去大黃、加丹皮9克;惡心、嘔吐、腰痛,加厚樸、枳實、建曲各9克:小便短赤者,加滑石粉9克,石斛12克,生大黃減至6克。
【療效】屢用特效。
10.4 活血祛風湯
【來源】朱仁康,《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
【組成】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荊芥、白蒺藜各9克,蟬衣、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和營消風。
【方解】“久病入絡”,故治宜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方中重用活血藥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以活血祛瘀,和營止癢;佐以荊芥、蟬衣、白蒺藜消風;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祛瘀、和營消風之功,用于蕁麻疹日久發(fā)作,以及皮膚瘙癢不止,舌質(zhì)紫、脈細澀等證,頗為合拍。
【主治】慢性蕁麻疹、皮膚瘙癢證等。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10.5 多皮飲
【來源】趙炳南,《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
【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鮮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方解】方中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大腹皮健脾利濕、滌清腸胃的積滯,原方五皮湯中的生姜皮改為干姜皮,取其辛溫和胃、固表守而不走;白鮮皮、川槿皮驅(qū)風止癢;丹皮涼血和血化斑;地骨皮、桑白皮泄肺熱而清皮毛。合用共奏健脾除濕、疏風和血之功,用于頑固性慢性蕁麻疹、經(jīng)常復發(fā),而發(fā)作時以皮疹為主。濕重于熱,用過麻黃方不效者最為適宜。
【主治】亞急性、慢性蕁麻疹。
【加減】若遇冷而復發(fā)者,則重用干姜皮;遇熱而發(fā)作者,去干姜皮,加干生地15~30克。
【療效】屢試屢驗,效果甚佳。
10.6 潛陽熄風湯
【來源】朱仁康,《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
【組成】生熟地各15克,當歸、何首烏、白芍各9克,紫貝齒、珍珠母各30克,磁石、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潛陽熄風,養(yǎng)血和營。
【方解】方中以紫貝齒、磁石、生龍牡、代赭石、珍珠母平肝潛陽;生熟地、當歸養(yǎng)血;白芍和陰血,瀉肝火;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本方通過平肝潛陽、養(yǎng)血滋陰以熄風、養(yǎng)血潤燥以和營。故適用于風燥日久、傷陰耗血、內(nèi)風不熄、皮膚瘙癢不止、舌質(zhì)淡、苔凈或光、脈弦細之證,頗有效驗。
【主治】慢性蕁麻疹、泛發(fā)性神經(jīng)性皮炎。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10.7 消疹湯
【來源】陶航,《中醫(yī)雜志》(7)1987年
【組成】蒼術(shù)、黃芩、連翹、地膚子、茯苓、蟬蛻各10克,厚樸6~9克,陳皮6克,甘草5克,丹皮10~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祛濕、運脾和中、散風活血。
【方解】胃腸型蕁麻疹的發(fā)病與濕熱關系密切。方中以蒼術(shù)、厚樸、地膚子、茯苓、陳皮燥濕利濕運脾;以黃芩、連翹清熱;蟬蛻散風止癢,加一味丹皮涼血活血,以助風團的消散。本方組方合理、主次分明,故用之效果頗佳。
【主治】慢性胃腸型蕁麻疹。且多伴有脘腹痛或不適、惡心或嘔吐、大便稀溏或不爽、苔白膩或黃膩等腸胃癥狀。
【加減】癢甚,加蟬蛻、苦參、徐長卿各10克;脘腹痛甚,加炒枳殼、焦楂曲各10克;疹紅赤或咽紅赤,加金銀花、地骨皮各10克。
【療效】治療15例,結(jié)果痊愈12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1例。治愈12例中,曾隨訪6例,有5例復發(fā),再服原方痊愈。
【附記】飲食宜清淡、忌蝦、蟹、公雞、豬頭肉、雪里蕻、芫荽等腥葷發(fā)物。并注意避免接觸花粉,防止昆蟲蜇咬。
10.8 固正御風湯
【來源】朱仁康,《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炙黃芪20克,防風、炒白術(shù)、桂枝、赤芍、白芍各10克,生姜3片,大棗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調(diào)營固衛(wèi),以御風寒。
【方解】方中以炙黃芪、白術(shù)、防風固表御風;桂枝、白芍、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發(fā)散風寒;佐赤芍活血祛風。本方用玉屏風散固衛(wèi)、桂枝湯調(diào)營,合用共達以御風寒之功。
【主治】冷激性蕁麻疹。
【加減】日久發(fā)作不休,加烏梅、五味子酸收之品,并有抗過敏作用。
【療效】臨床屢用,每獲良效。
10.9 消蕁湯
【來源】任繼學,《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葛根30克,桑白皮15克,蟬蛻20克,白鮮皮、白芷、梔子、地骨皮、苦參、竹葉各10克,大黃2~3克。
【用法】每日1劑,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小時,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鐘,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鐘。煎好后兩煎藥汁混勻,總量以250~300毫升為宜,分2次溫服。
【功用】祛風止癢,清熱解毒。
【方解】蕁麻疹中醫(yī)稱“隱疹”,“風疹塊”。受由汗出當風,露外受涼,風邪襲虛,或陰虛血燥,胃腸濕熱蘊結(jié),復感濕邪而發(fā)。肺居胸中,上連氣道、開竅于鼻,外合皮毛,主表,故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白鮮皮清宣肺衛(wèi);白芷祛風止癢;《內(nèi)經(jīng)》云:“諸痛瘡瘍,皆屬于心”,故用苦參、梔子、竹葉清心熱而利小便,使邪從前陰(小便)排出;重用葛根調(diào)理肌腠,退熱散風;大黃瀉火、通便解毒,使邪從后陰(大便)而去。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止癢、清熱解毒、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效。
【主治】風疹塊成粟粒狀丘疹、瘙癢難忍、搔抓成片,即現(xiàn)代醫(yī)學所稱之蕁麻疹。
【加減】癥狀以皮膚作癢為主,病因與風、濕、熱有關的蕁麻疹適宜本方。如風熱盛,疹色赤、遇熱加劇,脈浮數(shù)、舌質(zhì)紅、舌苔薄白者,加生地、丹皮、薄荷以祛風清熱;如風濕盛、色瘀紅、遇冷或受潮濕加重、脈浮緩、舌質(zhì)淡、苔白膩者、加蒼術(shù)、黃柏以祛風利濕;如風毒盛者(感染)、身熱頭痛、瘙癢、局部潰破流水,脈弦數(shù),舌質(zhì)紅,加雙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以祛風清熱解毒。本方大黃用量必須斟酌使用,隨證加減。如便秘、身熱、口渴、脈數(shù),大黃可用10~30克,以蕩熱解毒;如大便溏、微熱不渴,可酌減至2~5克,借以清理濕熱。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滿意。
【附記】同時注意衣物清潔,飲食素淡,大便通暢,定能收到良好效果。本方加減對過敏性紫癜同樣有效。